青苹果影院,最猛狂野性欧美XXXX,伊人精品网,欧美一区二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登錄

后危機時代應解決好四大問題

2009-08-19 17:28 來源:中國自動化學會專家咨詢工作委員會

  穩步推進全球金融體系改革,促進世界經濟結構調整,堅持經濟全球化方向,推進經濟綠色復蘇

  全球智庫峰會主論壇關注全球金融危機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于7月2日~4日在北京中國大飯店大都會議廳舉辦“全球智庫峰會”。7月3日上午9時開始,2009全球智庫峰會舉行主題為“全球金融危機與世界經濟展望”的主論壇。圖為論壇現場。 CFP/供圖

  本報訊 記者馮潔報道 以“全球金融危機與世界經濟展望”為主題的全球智庫峰會4日在京閉幕,來自世界各國的政要、學者、智庫精英以及企業家們,圍繞當前金融危機發展態勢,危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以及世界經濟復蘇等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與探討。大會還發起了全球智庫合作交流與抵制貿易保護主義兩項倡議。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理事長曾培炎表示,為從根本上防止國際金融危機災難的重演,推動形成和諧穩定的世界經濟新秩序,國際社會應穩步推進全球金融體系改革,促進世界經濟結構調整,堅持經濟全球化方向,推進經濟綠色復蘇。

   曾培炎對全球智庫合作與發展問題提出了4點主張:智庫應提供更多切實可行的危機解決方案,提高對公共政策影響力,推動各國政府間的對話與交流,自覺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

   曾培炎表示,這次國際金融危機暴露出傳統發展模式和經濟體系中的深層次矛盾。今年G20峰會對國際金融體系改革形成了一些共識,現在的關鍵是要提出切實可行的方案,并落到實處。國際社會應當共同推動完善金融監管機制,制定普遍接受的監管標準和規范,加強信息披露,對可能產生的系統性風險進行跟蹤、監測和及時的干預。

   他認為,國際貨幣體系應當向穩定、可預期、多元化方向改革。但是,現行國際貨幣體系框架難以在短期內有大的變動,“你的貨幣”容易成為“我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應當設計出一種機制,保持儲備貨幣幣值穩定,加強對主要儲備貨幣發行國金融風險必要的監督,對財政赤字和經常項目赤字占GDP的比重有所約束,促其幣值穩定。為維護區域金融穩定,提倡加強區域貨幣合作,充分發揮雙邊貨幣互換協議的作用,擴大互換額度和簽約國范圍。在東亞地區,應當加快清邁倡議多邊化進程,建成區域外匯儲備庫,增強這一地區抵御金融風險的能力。

   針對世界經濟結構調整的問題,曾培炎說,金融危機的深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球儲蓄與消費關系的失調。美國多年經常保持巨額貿易赤字和財政赤字,居民大量借貸,寅吃卯糧,這種低儲蓄、高消費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以新興經濟體為代表的高儲蓄國家,外匯儲備和外貿依存度往往較高,易受金融風險的沖擊。這種全球“消費―儲蓄”模式,很大程度上受各國經濟實力、文化傳統、人口結構的影響,改變這種模式絕非一年半載就可能實現。

   他認為,調整經濟結構,可以從發揮各自優勢、調整貿易結構入手。發達國家增加技術、服務和高端產品出口,減少經常項目赤字;增加對發展中國家的投資,促進他們的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中國家注重改善民生,擴大內部需求,減少對出口的依賴;改善投資環境,吸納發達國家的資本和技術轉移。努力實現雙向互動、互補、互贏,逐步促進消費儲蓄結構的調整。

   他說,現在越來越多的跡象顯示,發展中國家正在成為國際金融危機最大的受害者。國際社會在減少貧困、縮小南北差距方面取得的進步,有可能煙消云散,甚至出現逆轉。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發達國家應當進一步改善發展中國家發展的外部環境,恪守對發展中國家的援助和減債承諾,避免因金融危機使其陷入更深的困境。

   他表示,當今世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節能環保技術取得了很大進展,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技術正孕育著新的突破,發達國家應當慷慨地加大這方面的投入,使之盡快實用化、商業化,形成新的產業亮點。發展中國家要解決面臨的困難,很可能在復蘇中重復過度消耗資源、破壞環境的發展模式。沒有發展中國家的綠色復蘇,世界經濟的綠色復蘇是不可能實現的。

   他呼吁國際社會在共享先進的綠色技術方面建立相應的合作機制,促進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技術和能力支持。為增強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即將召開的哥本哈根會議,應當按照巴厘路線圖的要求,就加強公約和議定書的長期、有效和持續實施達成一項強有力的制度安排。

   他強調,實現綠色復蘇從根本上講要靠“長期投資”,主要是人力資本的投入,也包括科學技術、環境保護、社會保障、扶貧等領域的投入,為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源源不斷地注入活力。這種投資有別于短期的金融投機,是實現全球經濟長期穩定和增長所必需的。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