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讓這些企業絕處逢生?
2009-08-12 17:28 來源:中國自動化學會專家咨詢工作委員會
在宜昌這個中部城市,5年前,靠生產圣誕燈泡的勁森電子還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企業。它與許多勞動密集型企業面臨著類似的境遇:產品沒有競爭力,市場過于飽和,企業發展難以為繼。
可是,經過5年的蛻變,勁森電子目前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計算機背景光源生產基地之一。引導勁森電子用科技創新“脫胎換骨”“鳳凰涅槃”的推動力,源于宜昌2004年實施的“三個重點培育”工程,即重點培育高新技術企業、重點培育區域創新體系、重點培育自主創新環境。
自該工程實施以來,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從2004年的61.75億元增加到2008年的221億元;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從2004年的19.79億元增加到2008年的66億元,年均增長35.1%。
“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名牌產品和企業正在崛起,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產、學、研、金五位一體的區域科技創新體系和激勵創新的氛圍正在形成。”宜昌市科技局局長譚衛國說。
早在2004年,宜昌工業經濟中電力、化工、建材、食品醫藥四大產業實現的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3/4以上,而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僅為19.79億元,僅占全市工業增加值的7.8%。面對有限的環境容量、能源資源,“宜昌提出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譚衛國告訴記者,市政府提出了以重點培育高新技術產業為核心的構想,并確定“一帶、三區、多園”(即沿江經濟帶,科技創新示范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生物醫藥園、民營科技園、化學工業園等)的發展道路。
啟動之初,市科技局以“實施重點培育高新技術企業示范工程”為抓手,從100家企業中篩選出10家示范企業,從政策、資金、項目、人才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被科技局相中的這些企業,規模不是最大的,經濟效益也不是最好的,但是最具創新潛力的。我們通過專家評審,選擇了一些具有較好市場前景和發展潛力的科技型中小企業,促進其成長壯大。”譚衛國說。
勁森電子就是其一。當時,液晶顯示背景光源技術在中西部地區還是一片空白,國際市場主要被日韓等為數不多的幾家企業把持。科技局牽線搭橋,提供信息,爭取經費,促使勁森電子與臺商合作。該企業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開發生產的計算機背景光源壽命達到5萬個小時,某些技術指標領先海外。
宜昌市一方面積極用高新技術改造紡織、船舶等傳統產業,另一方面,著力在代表未來發展方向的新材料、生物醫藥、光機電一體化、電子信息四大重點新興領域開拓新的經濟增長點,并大力改變區域科技資源分散的局面。
“為了將區域科技資源有效集成,我們把企業的具體需求通過篩選分類,通過網絡平臺,實現與高校、科研院所技術的互通互用;并在三峽大學建立重大儀器設備共享平臺,將全市超過50萬元的儀器設備信息實現網上共享,企業根據自身需求,低成本使用;同時建立了本地千人專家數據庫,組織湖北名校教授宜昌科技行活動,破解技術難題近80項。”
同樣是被納入重點培育高新技術示范企業的長機科技,是生產插齒機的國有企業,由于產品技術落后,2004年僅靠政府發放生活費維持生存。在重新調整領導班子,理順管理體制后,科技局協調該企業與華中科技大學、華中數控和三峽大學等高校及科研院所緊密合作,幫助破解人才、技術難點,在全省每年均能實現新的技術突破,成為中國唯一的全系列和最大型插齒機制造基地。
技術有了,人才有了,資金從何而來?2008年,市財政籌資設立了科技風險投資機構和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擔保機構,建立了科技企業籌資平臺;2009年,市科技局與市商業銀行簽署共同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的協議,擬出資8億元建立專項基金,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推進成果轉化。譚衛國說:“通過這些舉措,政府的投融資效益能夠放大20倍,一批科技型中小企業正在長江之濱成長!”(本報宜昌6月6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