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駿馬奔騰的速度追趕春天
2009-08-05 17:11 來源:中國自動化學會專家咨詢工作委員會
西北邊地的春天,原本來得很晚。
然而,對于新疆來說,2009年,一股暖流早早地到來了——當國際金融危機四下施威的時候,新疆經濟回暖明顯,2008年,全區外貿進出口比上年增長62%,總額222億美元,居中西部地區之首;2009年一季度,全區生產總值547.96億元,同比增長6.5%,增速高于全國0.4個百分點。
新疆,這個人們印象里“遙遠的地方”,正憑借豐富的資源、重要的地理位置、巨大的發展后勁走向富裕,并為全國經濟提供有力支撐。
正如維吾爾族民歌所唱的那樣,“騎著馬兒翻山坡,道路多寬闊”,新疆經濟也騎上了奔騰駿馬,以越來越快的速度追逐著又一個春天。
優勢能源輸送全國
翻看新疆當地報紙,你一定會被內地企業“搶灘登陸”的熱烈氣氛所吸引。僅僅2009年5月的一周之內,就有一個個“繡球”拋向這片土地——
5月18日,中國國電集團公司投資100億元用于電力能源開發;
5月22日,開灤集團、華能集團開工建設將軍廟煤電化工業園、阜康熱電聯產工程;
5月24日,國家開發投資公司新疆代表處暨國投哈密能源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在烏魯木齊揭牌……
據統計,截至2009年一季度末,已有192戶國內外大企業大集團落戶新疆。其中,與能源開發有關的占很大比重,國內五大發電集團和煤炭20強企業已全部進疆。
天然氣儲量10.3萬億立方米,占全國陸上資源量34%;石油儲量208.6億噸,占全國陸上資源量30%;煤炭儲量2.19萬億噸,占全國總量40%以上,居全國首位……新疆,這塊蘊藏著無數資源的寶地像一塊巨大的磁石,吸引著資金、技術、人才從各方涌來;全區“優勢資源轉換戰略”和“大企業大集團戰略”的實施,使得曾經“小、弱、散”的新疆企業日益走向強大。
在地處準噶爾盆地的克拉瑪依市獨山子石化基地,“1000萬噸煉油100萬噸乙烯工程”的建設已進入收尾階段。“這是我國西部大開發的標志性工程和國內最大的煉化一體化工程,將成為世界級規模的石化基地。”獨山子公司總經理助理白繼晨躊躇滿志地介紹。
54年前,中國石油人在準噶爾盆地發現了新中國第一座大油田;如今,“年過半百”的克拉瑪依油田老當益壯,油氣勘探紀錄不斷刷新。不僅克拉瑪依。今天,準噶爾、塔里木、吐哈三大盆地已擁有30多座現代化油氣田、4大石油化工生產基地,帶動形成了一個以油氣綜合利用為特色、門類齊全的產業體系,各類油品、石化產品源源不斷地運往全國,并成功登陸新加坡、印度、日本等多國。
與此同時,新疆天然氣產量已坐上全國“第一把交椅”,一大批大中型天然氣田保證了“西氣東輸”工程的穩定供氣;煤炭產量2008年達6221萬噸,素有“塞外江南”之譽的伊犁河谷躋身我國七大煤化工基地……
在優勢資源的支撐和現代化大企業的拉動下,2008年,新疆工業增加值達1790.7億元,比1952年增長274倍。西氣東輸、西電東送、西煤東運,新疆正成為全國經濟發展的堅強后盾。“跳出新疆看新疆,我們不僅要富自己,更要服務全國發展大局”,自治區主席努爾•白克力說。
繁榮邊貿通達國際
曙光微露,伊犁州霍爾果斯口岸又開始了生機勃勃的一天——一隊隊重載車輛滿載貨物,駛向對面的哈薩克斯坦;海關人員忙碌地驗貨、辦理出關手續;商人們和中亞客商熱火朝天地洽談生意……
這個繁忙的邊貿重地,是我國西部綜合運量最大的公路口岸。早在隋唐時期,它就是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此后,它經歷了中蘇貿易的繁榮,見證過中哈貿易的興起,也曾一度在歷史的風煙里走向沉寂。“是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醒了它,是西部大開發讓它駛上了快車道。”口岸管委會副主任劉建林介紹,隨著國家一系列優惠政策的實施,霍爾果斯再次商賈云集,2008年,口岸生產總值達14億元,同比增長90%;今年1—3月,通關貨物量13.14萬噸,通關貿易額29941萬美元,同比各增長72.2%和25%。最近,我國首個橫跨兩國邊界的自由貿易區——“中哈國際邊境合作中心”完工在即,中哈兩國的鐵路和天然氣管道也將于不遠的未來接軌,一個集公路、鐵路、管道運輸于一體的“三棲”歐亞貿易大通道呼之欲出……
口岸貿易的欣欣向榮,正是新疆邊貿快速發展的一個縮影。改革開放后,新疆先后與148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關系,擁有國家一類口岸17個、二類口岸12個。2008年,新疆邊境貿易進出口額達176.42億美元,占全國邊貿進出口總值的57.1%。古絲綢之路的榮光,在新時代的邊疆得以延續。
“我區對外貿易進出口額從10億美元到50億美元用了10年,從50億美元到100億美元用了3年,從100億美元到200億美元只用了14個月……這充分說明新疆對外貿易潛力巨大。”自治區對外經濟貿易廳負責人自豪地說。
特色林果致富一方
“嘗一口我們的‘冰糖心’,保你甜到心里去!”在阿克蘇紅旗坡農場的蘋果園前,負責人信心百倍地搞起了“推銷”。果然,又脆又甜的蘋果引得品嘗者紛紛叫好。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紅旗坡的“冰糖心”蘋果從480多個果品產地中脫穎而出,成為2008盛會指定果品。目前,“冰糖心”蘋果遠銷東南亞、香港、澳門以及中亞,小蘋果創出了大品牌,闖出了大市場。
“吐魯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庫爾勒的香梨人人夸”,特色瓜果本來就是新疆經濟的一張名片,近年來,新疆進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大力打造“一村一品”的特色林果體系。如今,克州木納格葡萄、阿圖什無花果、若羌樓蘭紅棗……一批知名品牌紛紛涌現。2008年,全區林果總面積超過1450萬畝,年產值達128億元,特色林果已成為新疆農村經濟的主導產業。
和田地區皮山縣皮亞勒瑪鄉“萬畝石榴園”里,76歲的買買提•托乎提輕撫著心愛的石榴樹,笑容滿面。“我的石榴論個賣,大的一個能賣五塊錢。就這7畝多石榴樹,讓我年收入三四萬元,也住上小樓房啦!”他不無得意地說。
在產棉大縣瑪納斯,村民們也有著同樣的感慨。2000年,縣政府決定改變棉花一枝獨秀的“白色經濟”,增強發展后勁。于是,13萬畝番茄、大面積葡萄基地被開辟出來。農民們開始還心存疑惑,不久,擔憂就一掃而空,番茄和葡萄還沒成熟,就被加工企業上門高價收購,“紅色產業”在農民的人均純收入中占到了60%的份額。而瑪納斯縣也因此被命名為“全國優質加工番茄之鄉”,并成為多家酒業公司的供貨基地。
依托規模化的現代林果基地,新疆的果品精深加工得到了長足發展。阿克蘇地區開發出果汁、果酒、紅棗素、紅棗膠囊等系列產品300余個;喀什的核桃油、核桃粉等產品走向市場……目前,全區果品精深加工企業已達130多家,“基地+農戶+龍頭”的產供銷一條龍產業體系日漸形成,為“瓜果之鄉”開出了一條高效發展的現代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