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苹果影院,最猛狂野性欧美XXXX,伊人精品网,欧美一区二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登錄

產學研合作“常州模式”探析

2009-07-30 17:23 來源:中國自動化學會專家咨詢工作委員會

    南行,車出常州城區,不過半小時,便進入科教城地界。

  常州市副市長王成斌,對著科教城三期工程,包工頭一樣“每天到工地上轉兩三次”。

  在科教城的一畝三分地上,入駐6所高職院校,聚集了153家企業,以及中科院、南京大學等大批高校院所。“產學研”天然地長在了一起。

  作為一個中等規模、以制造業為主的城市,長期以來,常州缺少高等院校、研究所和大企業,專業技術人才也相對匱乏。

  常州科教城一改地方引進高校院所,圈地、蓋樓、買設備、“招兵買馬”、找市場的程序,而是找市場、找合作企業、“招兵買馬”、蓋樓的“逆向思維”,把“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產學研合作”的理念和要求演繹得淋漓盡致。

  “要將產學研的人才放在一個鍋子里煮,才可以產生‘鯰魚效應’,孕育新的更強的生命體。”王成斌說。

  躁動母腹:產學研,呼喚游戲規則

  喊了很多年,干了很多年。在我國諸多地方,產學研何以擺脫不了如此的尷尬境地———

  一邊,市場急需先進科研成果支撐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卻苦苦無處可尋;

  一邊,研發機構的科研成果找不到“出口”,“庫存”數量不斷增加;

  甚至,官、產、學、研、金、介,也因各有各的盤算,各懷各的“鬼胎”,而“裹足不前”……

  常州屬于異類。有人稱之為“常州模式”。王成斌卻擺手道:“僅僅是雛形,尚須時日。”

  常州市委書記范燕青認為,常州的出路在創新。常州有54000家民營企業,這是常州加快創新的基礎。加快創新就是要利用這個優勢,打開一條產學研相結合的新通道。在這里,高校院所與5萬余家企業配合得風生水起,并由此形成這樣的景象:96%%的研發機構設在企業,90%%的研發投入源于企業,61%%的發明專利申請出自企業。

  連續5年,范燕青每年都親自帶著浩浩蕩蕩、上百人的企業家隊伍進西南、走西北、闖關東、溯長江,推進產學研合作。稱之為“科技長征”。

  “為了吸引中科院在常州設立研究機構,范書記十余次進京。”常州科技局局長張躍說,“他還給自己定了個規矩,每個星期要看10家企業。”

  讓外地人流連忘返,讓本地人安居樂業。常州以自己的積極主動以及優惠政策、良好平臺吸引人才。

  張躍介紹說,對于海外領軍型人才,政府給予60—300萬元資金投入,3年內免費提供100平方米辦公用房和100平方米住房。常州科教城出臺了“金鳳凰計劃”,分別給予來常發展的博士、碩士每月2000—3000元補貼。

  南京大學的陳強,自譽“知識牛仔”。對于自己來常,聲稱是被王成斌“忽悠”了。

  “王市長對我講,在高校,你的科研可能只會影響兩三萬人,在常州可以影響300萬人。”陳強笑笑,“校辦企業往往存在產權不清晰的弊端,大樹底下反而不易長苗。常州有5萬家民營企業。民企做‘風投’,決定權在企業,誰投資誰心疼,因而積極性很高。”

  懷著“干不好沒臉回去,干得好不想回去”的心態,陳強在常州“扎根”。第一年,他四下走走,熟悉企業;第二年,企業就主動找上門來。

  “這里90%%以上的企業都和高校院所聯姻。”陳強說,“南大的抗凝血蛋白和千紅藥業聯手,已經進入‘臨床’階段。”

  錦上添花的是,2006年起建設的科技之城曙光初露。

  中科院、清華、北大、南大等在此設立了65家研究院(所)、中試基地、工程技術中心和開放實驗室,在精密加工和檢測、自動化、機器人、電動汽車、高分子材料、精細化工等領域,有較強的研發力量。

  每年5月的中國常州先進制造技術成果展示洽談會,更使科教城的產學研“開花結果”。2008年,科教城啟動項目133個,帶動科技投入7.36億元,每年新增銷售額34.8億元。

  范燕青并未喜笑顏開。他知道,產學研非一時一地能夠完成,必須有一個契約或者說游戲的規則。

  用王成斌的話來說,大院大所研究目的主要是“把錢變成知識”,拿錢后做實驗,再出論文、出樣品,他們并不太考慮成本、市場、成品率的問題;而企業創新的首要目標是“把知識變成錢”,需要考慮成本、市場、成品率等問題。

  “為增強產學研合作誠信度,形成共識和合力,針對企業、院校、政府各自責任,‘常州宣言’正在草擬。”透過張躍的目光,在產學研迷局中,“常州宣言”已然躁動母腹。

  “雞飛狗跳”:“知識牛仔”,沖透青春斷乳期

  常州是“不安分”的。

  在這塊資源匱乏的土地上,“無中生有”的創新基因,融入每個人的血液。

  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星羅棋布的手工作坊里,夾雜著眾人的質疑與非議,“蘇南模式”聞名華夏。

  常州市市長王偉成分析,比較其他蘇南城市,常州經濟民營經濟三分天下有其二,經過30年發展,處于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青春斷乳期。紡織印染等傳統產業面臨嚴峻挑戰,成本上升,出口下滑,利潤減少甚至虧損。

  種種不利,是否會使企業再一次陷入產學研的“流產”宿命?

  范燕青的思考是:不會。他的方法也很簡單:雞飛狗跳。

  無論企業、高校、科研院所,都不能停滯下來,要重視“市場”導向,尋求突破。

  高高大大的王亞雄,操著濃重的合肥口音,講述著常州機械電子工程研究所的活力。

  作為中科院合肥智能機械研究院與常州合作的負責人,他和陳強一樣,是個“知識牛仔”。

  “測力機器人,是國家863項目,一直閑置著。去年5月18日,常州先進制造技術成果展示洽談會上,一個常州企業找到我們,商量著開發‘殘疾人康復肌力測評’,我們才找到了產業化方向。”王亞雄咧著嘴笑,“市場的需求比十所大學的推動還大。”

  “經科教聯動,產學研結合,校所企共贏”。王成斌的解釋是:剛開始通過做項目一對一合作,發展到合作建立研發機構,成果共享。再發展至政府和學校、政府和研究所合作,因為有些平臺企業做不到,政府進入后體制上有保障、利益上有誠信,研究所可以技術轉讓、技術入股、聯合申報科技項目等多種方式獲得利益。

  緊扣建設創新型城市需要,構筑產學研結合的平臺。每年5月18日,科技部、中科院和江蘇省政府,在科教城舉辦中國常州先進制造技術成果展示洽談會,眾多國內外高校院所和渴求技術的企業在這里開展產學研對接。

  2008年的展示洽談會共有36家中科院及所屬研究院所,29所國內著名高校,8所國外高校、科研機構參加,共吸引1500多家企業參會,展出2573項科技成果,90個項目現場簽約,協議金額1.35億元,216個項目達成合作意向。

  對于今年的展示洽談會,從上到下,早早“備戰”,熱情很高。在這里常聽到這樣的言語:“再等三五年,你到常州看看,那該是怎樣的天地!”

  “把科教城辦成加速器,把孵了四五年的企業搬來。人家孵雞,我建養雞場。”從南京大學工程管理學院黨委書記任上到常州掛職,而后成為副市長的王成斌,把“知識牛仔”的本色彰顯得淋漓盡致,“我經常在思考一個問題:把錢變成知識怎么做?要研發一個東西,可以做實驗,做100次,成功一次就行了。而把知識變成錢,做100個產品,失敗一個,就不行了。企業要考慮成品率。很多人給我推薦科技成果,我很看重‘如果’兩個字,這里面水分很大,通常我會讓他們先去探研這個‘如果’。”

  在科教城的三期規劃中,國際先進制造技術創新基地成為常州產學研合作的亮點。俄羅斯、法國、以色列、美國、加拿大、英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來此開展合作。

  “2004年時,民營企業的研發投入不到20個億,2007年是50億元。去年雖然經濟形勢不好,企業難度很大,但仍投入了81億元。這說明,我們的企業在加快成果轉化、買實用技術、開發新產品方面積極性確實非常高。”范燕青說,“科教城擁有來自全國26個省市的7.6萬名全日制學生,這為常州的產學研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