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機遇大于挑戰——第五屆文化發展戰略論壇綜述
2009-07-24 16:55 來源:中國自動化學會專家咨詢工作委員會
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下,幾乎所有的企業和行業都難免受到影響和波及。那么,中國的文化產業面臨的現狀如何呢?參加在深圳舉辦的第五屆文化發展戰略論壇的領導和專家、學者們的看法是;國際金融危機帶給中國文化產業的不僅僅是挑戰,更多的是發展的機遇。有著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中國文化產業,生命力強勁,我們正可以利用目前的大好時機,把中國的文化產業做大做強,打出品牌,走出國門。
我國發展文化貿易迫在眉睫
國家商務部服務貿易司司長胡景巖說,文化貿易已經成為各國提升軟實力的重要戰略舉措。我國發展文化貿易已經迫在眉睫。我們應當抓住目前的時機,努力擴大文化貿易。
胡景巖認為,我國的文化產業要大發展大繁榮,一是要看文化產品能否進入國際市場。如果我們有好的文化產品,就要敢于拿到國外去賺錢;二是把我們的文化產品銷售到國外去,擴大我們的文化產品在全球的影響力,這也是我們的一種責任。目前我們要學會通過市場化運作,將我們的文化推廣到全球去。
胡景巖分析指出,歷次蕭條時期,往往恰是文化產業的繁榮期。作為娛樂工具的百老匯和好萊塢,到了危機時刻,卻能散發出文化、藝術獨特的魅力,甚至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這種反周期現象,在中國的文化出口中同樣可以得到例證。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推出的雜技《中國風》從今年1月開始,在國外主流市場巡演,獲得巨大成功,即將巡演城市的票房預售情況也十分喜人。只要我們能夠根據消費者的需求制造出好的文化產品,形成品牌,我們的文化產品就一定能走出國門。
金融危機也是文化體制改革的好時機
中宣部改革辦副主任高書生在會上全面介紹了目前我國文化產業體制改革的一些基本情況。高書生說,過去一年,我國的文化產業體制改革取得了重大進展,圖書出版、文藝院團、電影制片廠、黨報發行體制改革都取得了進展。尤其是地方上的圖書出版改革進展最快。國家部委的出版社有148家已轉制為企業,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已基本完成。
高書生還透露,目前,我國文化體制重點領域改革的專項指導意見也在陸續出臺,如電影制片廠轉制、新聞出版體制改革指導意見、文藝院團改革意見等,都將陸續出臺。目前,還正在抓緊制定縣級文化體制改革方案。廣電總局已經明確:電影制片廠今年年底前不能完成轉制任務,視為自動退出,年審時不再核發電影拍攝許可證。建立報刊社退出機制也正在試點。
高書生指出,目前文化產業的發展趨勢:一是文化產業正在從自發轉向自覺。其標志是各地從宏觀上來布局文化產業越來越自覺;二是把拓寬文化傳播渠道放在更突出的位置;三是文化資源的調整與整合在加快。打破行政區劃的限制,打破行政層次的限制越來越多;四是文化與科技的結合越來越突出。這種趨勢形成了一批新的文化產業業態和新的文化傳播渠道。也對傳統文化產業的改造加入了新的元素,促進了傳統文化產業的升級換代。五是出現了文化藝術、廣播電視與新聞出版融合,文化和旅游結合,文化和制造業結合的趨勢,這些結合都可以提高產品的文化含量和高附加值。
文化產業發展也要突破一些體制性瓶頸
與會的一些專家學者和領導還認為,在國際金融危機下,中國的文化產業要面對危機的挑戰,要創造出逆勢而上的發展奇跡,也要敢于改革和創新,要加快體制機制上的改革,要敢于突破區域和行政體制的一些限制,創造出新的文化產業業態。
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公司總裁黎瑞剛認為,作為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廣電產業,必須加快進行體制改革,創新業態,才能突破瓶頸和“天花板效應”,創造出更大的事業發展空間。他指出,目前廣播電視行業單一依賴廣告的商業模式是妨礙可持續發展的一個因素;而條塊分割的區域廣電發展模式和體制也已經成了產業振興乃至做強的一個瓶頸。過于行政化的、非企業運作的廣電經營機制更是空置浪費了文化產業更多的價值開發。因此,面對金融危機,廣電產業必須加快自行資源的整合,創新業態,如增加付費電視業務,開發版權業務和電子商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