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苹果影院,最猛狂野性欧美XXXX,伊人精品网,欧美一区二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登錄

工程師的搖籃該怎樣培養工程師?

2009-07-23 17:23 來源:中國自動化學會專家咨詢工作委員會

  服務企業還需從源頭做起日前,科技部等7部委聯合印發了《關于動員廣大科技人員服務企業的意見》,組織實施“科技人員服務企業行動”,號召廣大科技人員到企業去,到車間去,到生產一線去,幫助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破解發展難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增強核心競爭力。這確實是應對金融危機、提升企業創新能力的一個有效途徑,同時也是推進產學研合作的全國總動員。但是,如果不改變現行工科專業的教育模式和評價體系,那么大學生畢業后仍舊眼高手低,不愿意下工廠,不愿意去基層,不愿意到第一線,或者到了工廠后解決不了實際問題,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從何談起?

  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我們需要科學家,也需要企業家,但從我國企業目前現狀看,急需大量的工程師、技術藍領。他們才是企業體內循環的創新細胞。而未來的工程師和技術藍領在哪里?理應是在大學校園里,但是,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就連工程院院士和行業權威專家也不再自信。因為我們的教育體制和追求目標恰恰與企業的需要不相適應。不是每一所學校都能成為國際一流大學,也不是每一名學生都能成為科學家。金融危機戳破了虛擬經濟的泡泡,也拉響了實體經濟的警報,這個時候,需要調整的不光是產業結構,還有教育模式和評價體系,所以高等院校特別是工科專業,還是要腳踏實地、從實際出發,為未來的中國企業培養一流的工程師和技術藍領。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工科學生,車鉗鉚電焊樣樣都得學,雖然不一定能做出好產品,但至少了解工廠的生產環節;現在的工科學生卻大多連一張像樣的設計圖紙都畫不好,而是以發表多少論文論英雄。

  過去倡導的是“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學生以當一名優秀的工程師為榮;現在年輕人普遍的心態則是夢想一夜暴富,好學生填報志愿時首選的大多是金融管理類專業。

  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曹湘洪把這些現象歸納為一個字:虛!學生虛化、教育虛化、研究虛化、社會虛化……金融危機為虛擬經濟敲響了警鐘,也讓多位院士專家為工科院校當前的教育模式擔憂。

  5月9日,在南京工業大學舉辦的2009年全國化工過程機械博士生創新研討會暨江蘇省化工過程機械博士生學術論壇上,來自全國化工界的多位院士專家,從博士生的創新論文引申開來,反思工科院校應該怎樣培養一名合格的工程師。

  學校的“產品”怎樣適銷對路

  “表面上看,是由于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全球經濟普遍下滑,導致人才需求不旺盛;但深層次的原因是學校培養的人難以很好地適應企業和社會的需求。”

  曹湘洪認為,學校和企業一樣,本質上都是生產產品,學校產出是特殊的、知識型“產品”,這個“產品”也必須適應市場的要求,才能適銷對路。

  什么是市場需求?怎樣才能適銷對路?

  華東理工大學副校長涂善東認為,核心就是要面向需求、播種未來。所謂面向需求,就是要產學研結合,讓學生走進一線,了解企業需求,把論文寫在車間里;播種未來,則是要做前瞻性研究,5年、10年甚至更長遠。此外,作為一個國家最重要的創新群體,博士生要富有批判精神,有批判才會有創新,而不是僅僅為了在讀期間發表幾篇論文。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學教授高金吉以此次論壇所涉及的化工過程機械專業為例說,這個學科的特點就是交叉,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始創建時就是交叉學科,學生既學化學工程,又學機械工程,還要學儀表控制等等,非常適合實際工程需求。50年來,這個專業雖然不像生物技術、金融管理那樣聲名顯赫,但是卻一直保持很高的就業率。

  工科教育必須產學研相結合

  化學工業是我國的基礎產業,也是支柱產業,占全國GDP份額達17%%左右。而中科院在國民經濟領域劃分的37個行業中,有27個行業與過程工業密切相關,如石化、冶金、電力、制造等。無論是化學工業還是過程工業,都離不開成套機械設備的支撐。從這個意義上說,化工過程機械學科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但是,現行教育體系中存在的一些不切合實際的導向機制,使許多像化工過程機械這樣的工科專業離產學研的土壤越來越遠。

  “現在許多國內高校追求做世界名牌大學,但是我認為首先應該做對國家有用的大學。我們不應該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和美國的高校比SCI論文,前沿的先進技術應該發展,但最終落腳點還是要為國家經濟建設做貢獻。”在企業工作過30多年的高金吉直言不諱地指出現行教育評價體系的癥結,“用理科教育標準來考核工科非常不合理,只看SCI論文發表多少,很在乎外國人引了多少,而中國人用不用卻沒有人關心。”

  此言一出,立刻引來在座院士專家的應同。

  化工過程機械學界的元老、南京工業大學教授戴樹和說,創新的主體是企業,從工科專業的博士論文創新來說,應該突出怎樣與企業結合,然后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產業化,但是從這次論壇來看,產學研結合的論文還是不多,尤其是當前全球都熱門、企業需求也很大的“低碳經濟”在這次論壇上少有人涉及。

  陳勇教授是中科院廣州分院院長,這幾年熱熱鬧鬧的院地合作卻常讓這位國內頂級研究機構的學者感到尷尬:“許多高校院所,各方面的知識都很雄厚,結果到了應用的時候,臨門一腳就是不行!”

  他舉例說,注塑機里的控制芯片原來基本是進口,價格昂貴,企業點名希望中科院專家幫助國產化。接到任務的專家根本就沒把這樣問題放眼里。結果拿著芯片到了現場,專家傻眼了,弄不清這芯片裝什么地方、怎么裝、什么樣的形狀最合理、怎么進行耦合……

  “這兩年,像化工過程機械這樣的工科在劃分專業時越分越細,但實際應用卻是趨向廣譜性和交叉性,工科專業必須轉變到寬基礎厚應用的路子上來。”陳勇說。

  工科院校應當回歸到工程師的搖籃

  工程師的搖籃,曾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工科院校代名詞,許多優秀的學生都以成為一名工程師而驕傲。時過境遷,現在工程師已經成為一個職稱等級。

  “許多大學生畢業五六年就評上工程師職稱,但不等于就能解決問題,也不見得就是工程師。”合肥通用機械研究院院長陳學東一針見血地說,“培養一個副教授可能很快,但是培養一個合格的工程師很難,在實踐工作中需要比較長的時間才有可能培養起來。”

  陳學東曾經帶過一個博士后,在三個月的時間里,就一項實驗課題發表了十幾篇論文,剛開始大家都替他感到很高興,但是后來就覺得有問題了:“做同一項實驗發表那么多SCI論文不正常,一兩篇足夠了。”但恰恰是這樣的學生在許多大學被當作苗子來培養,能寫文章、能上SCI,但是在以工程技術為基礎的院校里,要的是能解決實際問題,“工科院校的考核不要總盯著論文數量”。

  陳勇也認為,工科院校想要回歸到工程師的搖籃上,必須改變教育模式和評價體系。作為改革開放后第一批大學生,他在學校是高分子專業,但是從來沒有脫離實踐環節,比如學了機械原理課后就必須到機械廠實習一個月,所以那時的工科學生大多當過車工、操過電焊把,即使做不出好東西,但至少知道是怎么加工出來的,“如果不通過實踐環節培養,工程師出不來”。

  參與研討院士專家們一致認為,現在工科院校教育模式和考核目標與過去相比大不一樣,現在的學生大多數不是按工程師培養,而是以建模型、做研究、寫論文為目標,這樣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博士生研究課題的軟化、虛化、假化現象,學術造假事件層出不窮。

  高金吉以基礎工業非常發達的德國為例說:“德國的工科博士,如果寫的論文不能在實踐中得到應用就不能畢業,而老師必須在企業干滿5年才可以回學校當教師。”

  在金融危機下,我國企業創新能力不足的短板暴露無疑,為此,南京工業大學校長歐陽平凱院士提出,在建設有特色高水平大學的過程中,學校要致力于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養,力爭成為培養中國工程師的搖籃。

  “一些國家的政府光發展虛擬經濟,不發展實體經濟,而年輕人都想著怎樣一夜暴富,不想學工科做研究,這就是不和諧,不出現金融危機才怪!”曹湘洪語重心長地說,“不是說不要財政、金融、管理,而是不能偏廢,不能把工科忘掉,這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基礎。”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