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加快企業轉型 自動化技術助力縮減成本
2009-07-15 10:14 來源:南方網
編者語:去年以來,隨著廣東加速“雙轉移”和產業升級,港資企業的生存成為關注的焦點。去年下半年,國際金融危機不期而至,很多人在問:活躍在珠三角的6萬家港資企業,是否真的出現了“倒閉潮”、“撤離潮”?
然而記者近日走訪珠三角各地發現,這個“風暴眼”要比外界想象中平靜得多。在政策的引導和扶持下,絕大多數港資企業在這一輪的洗牌中實現了華麗轉身。今天本報推出的東莞新進科技集團,只是珠三角眾多港企中的一家。他們正在進行的探索與努力,以及對轉型升級的體會和感想,有助于深化對珠三角港資企業發展之路的思考。
當記者趕到位于東莞市大嶺山鎮的東莞新進電子廠時,正逢周六,但這里的車間仍是一片忙碌的情形。工人們熟練地操作著機器,鋼鐵“巨手”靈敏移位,分毫不差地落在電子線路板上,再迅速升起,電路板又被流水線送入下一道工序。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因為這些電子產品的精密度極高,肉眼無法識別,所以很多制造工序都是通過機器來完成。而通過不斷提高生產技術的自動化程度,一條原本需要10位工人操作的生產線,現在只需2人便可完成。
新進科技集團,1986年在香港成立,1993年開始在東莞大嶺山設廠投產,2001年在新加坡上市。香港獨資、從事傳統制造業、從來料加工做起,這種發展軌道在珠三角6萬家港資企業中,非常普遍。
然而,在內地擁有四大生產基地、在世界專業電子制造服務界排名第29位、2008財年度的銷售額超過30億港元。這樣的成績,作為一家傳統制造企業,又似乎顯得不那么普通。
新進科技集團主席陳其鑣在接受本報獨家專訪之前,剛剛與一名重要客戶見過面。談起多年經營“秘訣”,他笑笑說,無非就是轉型升級。
趁金融危機實行“瘦身”計劃
雖然東莞新進電子廠早已是大嶺山鎮最大的出口企業,但談到目前的經濟形勢,陳其鑣的語氣仍十分謹慎。他坦率地承認,新進科技集團旗下幾大生產基地,目前的開工率只有過去最高峰時的七成。
“今年第一季度,我們經歷了2000年以來最差的一季。”陳其鑣說,但從第二季度起,訂單開始止跌回升,新客戶新產品陸續增加,他預計第三季度將比第二季度繼續有所好轉。
在剛剛過去的2008年,新進科技的出口額仍達1.11億美元,同比增長4.62%。而記者翻閱新進科技的財報發現,從2004年的年銷售額20億港元增長到2008年的30億港元,僅用了5年時間。
采訪中陳其鑣透露,其實他早在1978年就已深入內地省份開展制造業加工。他笑著說:“這么多年來,再差的環境都經歷過了,我們早已習慣了面對風浪。”
談起應對金融危機的策略,陳其鑣說,就是降低成本、節能降耗、精簡生產。
他指著廠房天花板上的燈管說,以前一組燈管用3支,現在只用1支,光這一項,就減少了1.5萬支燈管的開支。
不僅如此,通過不斷提高自動化生產水平來降低成本,更始終貫徹在新進科技的發展過程中。該公司副總經理朱家輝介紹說,原本一條生產線需要10位工人操作,經過自動化改良后,現在只需2人即可完成。目前新進科技的員工已經從最高峰的14000名,減少到7500名。在能源和耗材上也是能省則省。
此外,為分散風險,他們的戰略是“雞蛋不要放在一個籃子里”。除了在多個地方開設工廠外,對于產能分配也有嚴格的限額,對于單個客戶訂單絕不超過其產能的30%。
“其實我們做的事情別人也在做,只是我們做得更用心,對市場的反應更快、盯得更緊。”陳其鑣說,“很多‘瘦身’工作早就該做了,如果沒有金融危機,可能還會一直拖著,現在在壓力之下,我們反而會盡快盡可能地做好。”
關注國家政策瞄準轉型方向
如果說實行企業“瘦身”計劃仍停留于戰術層面的話,那么對于企業的戰略發展,陳其鑣的心得便是善用省、市政府的扶持政策,進行轉型升級。
就在兩個月前,新進科技首次獲得了省科技廳一筆數目不小的環保科研津貼,讓陳其鑣興奮了好一陣子。他說,以前這些科研基金都只面向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在金融危機之下,政府加大了對港資企業的扶持力度,放寬了規定,港企首次獲得申請的資格。
而他的另一“得意之作”是,將旗下一間來料加工廠轉為三資企業,并將另一家合資企業轉為獨營。這些做法令他不僅能更好地進行生產流程控制,并且轉型后的企業具有獨立法人資格,不僅獲得了內銷的資格,也能獲得國內銀行貸款。
“當初我們剛到東莞創業時選擇來料加工,其實也是不得已,因為受環境條件限制。后來我們也一直想轉型,只是苦于政策門檻太高,手續繁瑣,而且停產轉型的代價太大。”陳其鑣道,去年以來,廣東專門出臺了支持港澳臺資企業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和加快轉型升級的政策,又鼓勵企業不停產轉型,有了這些扶持措施,他們也趁機完成了多年的心愿。
有意思的是,新進科技集團有一個特別的部門,叫“國家政策關注小組”。
陳其鑣解釋說:“去年以來,各級政府出臺了各種各樣的優惠政策,但我們發現很多政策在政府文件上只是簡單的陳述,具體如何操作需要再認真琢磨,于是我們成立這個政策關注小組,專門關注跟進最新出臺政策的操作。”
通過研究“吃透”政策,除了向政府申請科研補貼之外,還有各種費用減免、銀行融資貼息,陳其鑣說,他們算了一筆賬,今年因此而省下的資金竟達數百萬元之多,為企業減輕了不少負擔。
對于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陳其鑣的設想是,重點開拓機頂盒、光伏太陽能、LED節能照明以及高增值電子產品,同時不斷擴大國內市場銷售份額,目前他們的內銷比例已經占到集團年銷售額的25%。
純制造企業本身也是品牌
陳其鑣坦承,目前珠三角在制造業上的成本優勢正在減弱,“金融危機強迫企業加快轉型升級的步伐,而即使沒有金融危機,轉型升級也是大勢所趨。”
新進科技旗下的四大生產基地,分別位于東莞的大嶺山鎮、塘廈鎮,還有蘇州和長春。對于產業轉移到底劃不劃算的問題,他的看法就是:算賬。
“如果將廠設在東莞,每月每個工人需要支付1000元,如果是在欠發達地區,則每月每個工人只需支付600元。以1萬人的規模計算,每月可省下勞務費400萬。”陳其鑣說,雖然將廠往內陸方向遷移會增加物流運輸費用,但每月400萬的成本節省仍十分吸引,更何況還有水電、地價、優惠政策等諸多因素形成的價格洼地。
“我們完全可以將高附加值的產品留在珠三角,比如東莞,而低成本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可以轉移到內陸,突出產品的差異性。”陳其鑣說。
陳其鑣對升級轉型的理解非常直接,他說,加工貿易企業升級轉型一是要提高產品科技含量,二是轉變生產模式,即從OEM(原始設備生產商,簡稱“代工生產”或“貼牌生產”)向ODM(原始設計制造商,將產品從設想變為現實)轉變。
雖然新進科技已經擁有5個實驗室和多名工程師,但陳其鑣并不認同企業一定要建立自有品牌才能發展。
“這只是一種生意模式。我們的優勢在于制造加工,提供的是電子制造服務,但不生產終端電子消費品。超市的多而雜模式不適合我們。在電子制造業,新進科技本身就是一個響亮的品牌。”陳其鑣不無驕傲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