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科技人員服務企業調查
2009-07-08 16:57 來源:中國自動化學會專家咨詢工作委員會
最近幾天,南京工業大學副校長喬旭“忙壞了”,作為主管產學研的副校長,他每天要接待“數不過來的”前來“要項目”的企業。就在接受采訪的前一天,南京市工商聯組織30多位企業家到南京工業大學,而喬旭帶著幾十位教授與他們詳細商談技術合作事宜。同樣忙碌的還有浙江大學的胡樹根教授,他被多家企業點名求教,爭相邀請他擔任企業的科技輔導員……
這是自3月26日科技部等七部委聯合提出科技人員服務企業的號召后各地的一個縮影———在極短的時間里,科研人員,企業,科技管理工作者行動起來。
4月3日,江蘇省召開了全省科技服務社會“校企聯盟”行動動員大會,就在同一時間,浙江的“科技幫扶促調”行動也有條不紊地展開。“大家積極性非常高,因為對于學校和企業來說,這是一個雙贏的過程。”喬旭說。
在與科技人員合作的過程中,許多企業嘗到了甜頭,分水制筆便是其中的一個。作為浙江省桐廬縣一個普通的山區小鎮,分水是一個制筆的王國。這里每年能產65億支筆,當地人開玩笑說,分水讓世界人均擁有一支筆。
早在8年前,分水制筆業就面臨核心技術缺乏、附加值低的問題。在筆產品“金字塔”中,與用于中高級商務的中性筆和水性筆相比較,分水制筆企業生產最多的油性圓珠筆始終處于最低層。
2001年,浙江大學—桐廬分水制筆技術研究開發中心應運而生;2003年,還是與浙江大學合作,分水成立了桐廬筆用油墨研發中心;而后成立“桐廬縣分水制筆科技創新服務中心”……以這些中心為平臺,分水制筆企業與浙江大學科研人員合作,圍繞制筆業關鍵性技術進行科技攻關。
有了浙江大學的科研力量作后盾,分水制筆業節節攀升,產品附加值不斷提升,產值從2001年的4億多元上升到現在的33億。分水鎮副鎮長余紅堅說:“現在我們還有了無塵液態粉筆、用玉米秸稈制筆等多種新技術,這些新技術正為分水鎮渡過經濟危機發揮了作用。”
在眾多幫助分水鎮實現技術升級的專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浙江大學動力機械與車輛工程研究所副所長胡樹根教授,他是浙江省科技廳派往分水鎮的科技輔導員,也是科技幫扶調行動中的科技小分隊領導者,在分水制筆史上數次重大的技術攻關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余紅堅說:“分水太需要胡教授這樣的人才,當政府派遣科技輔導員時,我們的企業一致要求一定要胡教授擔任。”
對于胡樹根來說,從高等學府浙江大學走向一個制筆的小鎮并不如別人想象的那么艱難,他說這是實現自身價值的一條途徑。他拿著最新研制的各種筆向記者展示,言語中充滿驕傲。他說,怎么提升65億支筆的品牌價值,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而現在,我覺得自己任務更重了,因為我在做的不是完成具體項目,而是對數百家企業甚至一個行業的技術幫扶。
就在接受采訪的前幾天,胡樹根前往寧海給企業講技術,結果幾十個人的會議室來了140多個人,根本坐不下,“那一刻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企業有多么需要我們”,他說。當然,胡樹根走向企業給他帶來的不只是“成就感”,來自企業需求的研究線索讓他的科研工作更接近實踐,更上一層樓,從而各種獎勵、項目接踵而來,發明專利與學術論文齊頭并進。
調研中,江蘇、浙江有眾多如分水制筆一樣依靠科研人員的幫助走向成功的企業,也有數不清的如胡樹根一樣服務企業實現自身價值的科研人員。南京農業大學與江蘇新天地合作,12名正副教授、63名在讀博士碩士研究生走出校園,把課堂和校舍搬到企業,新天地生產的生物有機肥料銷路廣泛,產值迅速過億,雙方共建的研究機構最終成為國內行業技術研發中心。金陵藥業和中國藥科大學合作,28名課題負責人深入企業,最終完成合作項目24項,聯合培養碩士8名、博士3名,發表國外高質量論文10篇,國內高質量論文15篇,申請8項專利……正如喬旭總結的那樣,“這是一個雙贏的過程”。
從個人到平臺,科技人員服務企業的新方式
江浙科技人員服務企業調查之二
產學研合作進行到今天,科技人員服務企業該如何進行?在江浙調研中,每個企業和科研單位都表示,這是他們現在常探討的問題。江蘇省科技廳廳長朱克江說,現在是一個破題的階段,它不應該停留在單個企業與科技人員的對接,而應該上升為組織行為,實現團隊合作。
在我國產學研發展的歷史中,江浙地區曾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一種名為“星期日工程師”的現象發跡于此,科技人員利用周末時間,以兼職方式幫助企業的形式得到全國許多地方的仿效。當時,江蘇省幾乎每一個鄉鎮企業都有自己特聘的“星期日工程師”,最多時超過兩萬人。朱克江說:“這種在當時悄悄進行的活動實際是產學研合作的早期階段,它是科技人員服務企業的初級方式,有力促進了江蘇鄉鎮企業的蓬勃發展。”
時光流轉近30年,今年3月26日,科技部聯合七部委動員“科技人員服務企業”,國務委員劉延東發表講話號召科技人員下企業。科技人員與企業的結合,從30年前頗有些隱蔽的行為,成為整個社會的需求和國家的號召。“現在國家動員科技人員下企業十分及時,產學研發展到今天,應該從個人行為轉向組織行為,從部分院所、科技人員轉向所有科技人員,從項目的合作向成果轉化、人才轉化、平臺搭建等全方面的合作”,朱克江說。
南京大學宜興環保科技研發中心便是一個大型的服務平臺。這個坐落在江蘇宜興的水處理中心被業內人士成為“水醫院”,許多中小企業通過它解決自身遇到的技術難題。這里有大大小小14個平臺,每個核心企業每年只需提供一定的運行經費就可以享用平臺的各項資源,優先購用共享科技成果。
江蘇鼎澤環境工程公司與中心的合作已有3年,從2006年開始的合作伴隨著這個公司由小變大、由弱變強,并在2007年太湖藍藻暴發后發揮了極為關鍵的作用。總經理丁祖軍回憶說,“當時雙方聯合日夜攻關,3個月內就研發出第一臺藍藻減容干化一體化設備,并于2007年8月29日在太湖邊運行,設備的各項性能指標都優于美、日等國的同類產品。當年10月,省科技廳組織的科技鑒定會確定我們的成果填補了國內空白。”
這只是中心服務的120多家企業中的一個。從單個企業與校優勢學科團隊、個人的“點對點”合作到多個企業與多個方向學科團隊的“線面”合作的工作模式,實現了科研團隊與企業群互利合作的成套運行機制,受到了眾多企業的認可。中心負責人、南京大學環境學院教授任洪強說:“企業的技術需求是多層次、多方面的,而且十分迫切。大中型骨干環保企業對高新技術的投入和需求一直是想觸及而無能力的狀態,小型企業則處于加工銷售的重復經營活動中,企業科技產能升級十分迫切。”
在浙江,這種平臺和團隊服務的模式以行業性的研究中心和科技小分隊的方式得到體現。僅杭州一地就已經建立25個工業功能區行業技術研究開發中心。這些中心涵蓋造紙、蜂產品、紡織、衛浴、機械等不同領域,建設在相關企業較為集中的區域,廣泛而有針對性地解決不同企業面臨的技術問題。與此同時,由6—8名專家組成一個小分隊,分赴不同企業,系統幫助企業渡過當前難關。浙江大學的博士生陳達如是浙江省富陽市電子機械行業技術研究開發中心的一員,他說,我對光電領域十分了解,但是對其他領域的問題卻知之不多,所以我和我的同學老師們組成一個團隊共同服務企業,這個團隊有不同領域的專家,可以更全面地幫助企業解決難題。(本報北京4月24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