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從沒有危機到有危機是進步
2009-06-26 11:24 來源:中國自動化學會專家咨詢工作委員會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孫立平
編者按: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孫立平今日在北京日報發表評論文章《中國經濟從沒有危機到有危機是一個進步》,文章認為中國所遭遇的危機和美國不同,是由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生產過剩危機,并稱“從原來沒有危機到有危機說明我們的社會邁上了一個臺階”。
以下為評論全文:
中國經濟從原本沒有危機到有危機,這不是退步,反倒是一個進步,這說明我們的社會邁上了一個臺階。
一、中國所遭遇的危機和美國有所不同,是由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生產過剩危機
這場危機是由美國的金融危機引發的,但是我們要看到中國目前所存在的問題。中國所遭遇的危機又和美國有所不同,可以說美國的金融危機當中那些最核心的要素、最核心的現象在中國幾乎都不存在,如大面積房貸斷供,金融機構倒閉、破產、被收購、被國有化,這些中國都不存在,甚至實體經濟危機引發的原因和中國也不同。在今年“兩會”期間,一些來自企業界的政協委員曾經開過一個小會,這個小會上他們用了這樣一個比喻,他們說這次危機對于中國來說是雪上加霜,但是一定要分清楚哪些是雪,哪個是霜,不要以為白茫茫的一片都是霜,最主要的可能是你自己的雪,這兩個東西一定要分開。現在,在美國發生的是由房地產泡沫和金融泡沫引發的金融危機,在中國發生的是由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生產過剩危機。
為什么要這樣看問題呢?因為這樣看問題我們會得出一個結論,就是中美兩國現在在這場危機當中各自要解決的問題是不同的,美國要解決的可能更多的是金融監管、金融創新的規范,從長遠來說可能還有貨幣體系的改革、生活方式的變化等等一系列的問題。但是,這些問題是中國現在要解決的最主要的問題嗎?不是。中國現在需要解決的是另外一些問題。我一直把中國的危機看作是一個相對獨立的過程,而不是金融危機。它的基本背景就是中國開始進入耐用消費品時代,這個東西非常重要。
二、當我們從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邁入耐用消費品時代的時候,生產過剩的因素就開始出現
中國是從(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逐步的由生活必需品時代開始邁向耐用消費品時代,生產過剩危機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逐步出來的,一系列結構性的條件(問題)沒有解決之前,生產過剩危機和耐用消費品時代可以說是不可避免相伴隨的。
當我們從80年代末、90年代初邁入耐用消費品時代的時候,生產過剩的因素就開始出現。到了1997年、1998年的時候這個問題相對來說就比較突出了。正是在這個時候,中國社會當中第一次出現了一個流行語——“內需不足,市場疲軟”。這意味著中國實際上第一次經歷著還不怎么成型、非常輕微的生產過剩危機。但是那場危機程度很輕,加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尤其是當時住房這個市場開始形成,逐步的就過來了。過來了之后到了2005年前后生產過剩這個問題又開始突出出來了。我們看一下當時的有關文件和新聞媒體的報道就可以發現,生產過剩的問題、擴大內需的問題又開始被頻繁地提到。所以可以說,2005年的時候又開始進入一場生產過剩危機,或者說是有一種苗頭或者跡象。但是最終沒有形成,是因為中國遇到了一件事情,就是全球化的過程加快。在全球化加快的過程當中,中國又碰到了美國,這兩家一拍即合,兩家高度互補,這邊生產大量的東西賣不出去,那邊過度的消費,你便宜一點賣給我,這樣就解決了這兩個國家各自的問題。從2005年之后,2006、2007一直到2008年上半年,在這樣一種相互關系之下,中國的問題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被化解了。但是現在美國出現了問題,原來解決中國生產過剩問題的條件就失去了,于是去年開始中國的問題就突出來了。有的經濟學家認為,中國這場生產過剩危機實際上應當在2005年發生,但是拖到了今天,這就是我們今天要面對的問題。
三、從原來沒有危機到有危機不是一個退步,其實反倒是一個進步,這說明我們的社會邁上了一個臺階
其實從原來沒有危機到有危機不是一個退步,其實反倒是一個進步,說明我們的社會上了一個臺階,我們開始進入耐用消費品時代,或者最簡單地說耐用消費品時代就是由柴米油鹽的時代進入房子汽車的時代,這個坎可以說是非常難以跨越的坎。在相關的條件創造出來之前,生產過剩危機幾乎是必然的現象。我們原來講的西方世界生產過剩危機和它進入耐用消費品時代密切的聯系在一起。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其實就是在當時的那個背景下發生的。30年代大蕭條就是當時美國開始進入房子汽車的時代又進不去而釀成的一場危機。我們現在關于30年代大蕭條的認識往往有一個誤導:一說30年代大蕭條腦子里馬上蹦出來的就是賣不出去的牛奶,把賣不出去的牛奶倒到河里,密西西比河成為奶河。但是,30年代大蕭條當中真正賣不出去的不是牛奶,是汽車、房子、摩托車、收音機、洗衣機、電話機。1925年美國汽車產量達到500萬輛,2007年中國汽車產量1300萬,國內銷售800萬輛,1925年前后美國新造的房子200萬幢,1929年賣出去的房子每年不過50萬幢。耐用消費品時代是一個全新的時代,比如說柴米油鹽的時代幾乎不存在生產過剩危機,但是耐用消費品時代生產過剩危機出現了。最重要的,一個社會真正要進入耐用消費品時代需要具備一系列的條件,至少得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住到城市當中來,能夠形成最起碼的基礎設施,得有消費信貸,得有社會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務作為社會信貸支撐的條件,還得有中產階層逐步的發育等等,這樣才能使整個社會能夠消費起耐用消費品,能夠真正進入耐用消費品時代。從這個意義上說,消費轉型是發展的必然。
四、現在所說的“擴大內需”,面臨的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擴大內需”,而是要解決耐用消費品消費的問題
從這樣一個角度看,這樣一場危機對我們的意義是非常直接的。在這種情況下,這次危機真正給我們提出的問題是我們如何創造一系列的條件,解決這個社會真正進入耐用消費品時代的問題,形成耐用消費品的市場,形成耐用消費品的消費模式所需要的一系列制度和結構的條件。我們現在所謂的擴大內需,面臨的也不是一個一般意義上的擴大內需,而是要解決耐用消費品消費的問題,所謂內需的內涵是這個。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們需要進行一系列的社會變革,包括強化政府職能、推動政府再分配的職能、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健全社會保障制度、促進財富的再分配貢獻性,同時建立市場經濟條件下利益抉擇的機制,特別是利益表達和利益博弈的機制、促進中產階層的發育等等一系列的機制。我們要通過社會的變革、社會的改造形成一個新的社會,支撐一個新的經濟時代——耐用消費品時代。只有當這樣一個條件形成了,生產過剩的危機才會真正成為歷史。(作者系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孫立平)
來源: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