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容乃大:“容”還是“融”
2009-06-26 11:12 來源:中國自動化學(xué)會專家咨詢工作委員會
“唐代開元年間,中國的GDP是世界的40%,比現(xiàn)在的美國還要高一倍。……即使到了乾隆末期,中國的GDP也約占20%,大概相當(dāng)于美國現(xiàn)在的情況,仍然是世界第一。”這是二月河在《治國與治史》中的一段話。盡管我們都知道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鼎盛的時期,但用GDP做出如此具象的描述,聽起來還是令人震撼。為什么唐朝如此強盛?甚至到了封建王朝已走進“夕照”的清代,中國國力還是無人能比?
通過《高端講壇》系列叢書,尤其是讀過《治國與治史》和《大國軟實力》,我們看到,其因由總結(jié)起來就是四個字:有容乃大。
有人總結(jié)唐朝強盛的原因,前兩條就是開放的社會風(fēng)氣、活躍的國際交流——隋朝時,和中國通商的只有十幾個國家,到了唐朝,已迅速發(fā)展到幾十個國家;對于外來的文化和人才,唐朝一律笑而納之,一再鼓勵外國人來華貿(mào)易、讀書,甚至讓他們做官。
這樣的開放就是我們要說的“容”。從中我們完全可以看出唐朝人的自信,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就是擁有強烈的大國意識,而這種意識和能“容”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形成良性循環(huán),進一步促進唐朝社會進步,同時更加彰顯出其博大的胸襟和氣度。
清朝的強盛也是同樣的道理。二月河提到:康熙年間是清朝最鼎盛的時期,也是中國整個封建王朝最后的輝煌。原因就在于康熙不但“容”下了清初備受抵觸的漢族文化,還開了20年的海禁,“往西方,我們運出去的是絲綢、茶葉、瓷器,運回來的是一船一船的白銀”。只可惜,海禁只開了20年,清朝便關(guān)閉了國門,拒絕再“容”,所以,它開始走向衰落,進而引致整個中國歷史走向衰落。
有容乃大,從治國與治史的角度來說,這是個顛撲不破的真理。然而,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也沒有完美的民族,中華民族雍容、智慧、決斷、前瞻的同時,也有狹隘、貪婪與怯懦。這一點,我們無須避諱。所以,回顧盛唐與大清之“容”,我們唏噓感嘆之余,不能不警醒,不能不從歷史中汲取養(yǎng)分和力量,不能不讓自己活成一竿空心的竹,傲然于風(fēng)雨、應(yīng)變于時勢的同時,放低姿態(tài),讓外面更文明、更先進的文化和思想流淌過來。
可是,從歷史回到現(xiàn)實,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卻是:尤其是年輕的一代,吃著西式快餐,聽著歐美音樂,看著好萊塢電影,而中國的古籍、中國的戲劇、中國的民間藝術(shù),沒有幾個人有興趣。幾乎一切都是外來的,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國式的東方韻味正在以
令人驚駭?shù)乃俣攘魇А?
這樣的“容”,不再是“有容乃大”的“容”,而是“融解變質(zhì)”的“融”。因為,我們正在失去最寶貴的東西,就是那種蘊含著民族內(nèi)涵、民族精神的文化的東西。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認(rèn)識到文化崛起的重要性,光有經(jīng)濟的發(fā)展,光有高樓大廈,沒有以文化為主要載體的軟實力的崛起,一個國家是不能真正崛起的。正如二月河在書中所說:“一個民族如果沒有精神,整個民族就會迅速垮下來。”
甘地有一句名言:“我希望各地的文化之風(fēng)都盡情地吹到我的家園,但是我不能讓它把我連根帶走。”《治國與治史》這樣的書,就是我們泱泱中華的根,其中流淌著精要智慧的治世哲學(xué),更重要的,是它們延續(xù)著千古不滅的中華之魂。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