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機電行業亮點紛呈
2009-05-05 17:02 來源:中國自動化學會專家咨詢工作委員會
中聯重科并購意大利CIFA
2008年6月25日,中聯重科發布公告稱:公司聯合其戰略投資者斥資2.71億歐元,獲得了全球排名第三的混凝土機械制造商——意大利CIFA公司100%的股權,這是迄今中國工程機械企業最大的一樁海外并購案。
2006年,意大利投資基金Magenta聯合其他投資者入主CIFA,一系列并購整合之后,CIFA的盈利能力和市場占有率得到較大提升,成為意大利最大的混凝土設備制造商、歐美排名第二的泵送機械制造商、歐美排名第三的混凝土攪拌運輸車制造商。目前,CIFA在意大利擁有 7個生產基地,在70多個國家有健全的營銷網絡,其中,產品覆蓋了所有西歐、東歐、中東與北非國家,擁有涉及多個國家的60件商標申請及20件專利登記。2007年,CIFA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7億美元。
2007年底,大股東Magenta因自身原因需要解散,CIFA公司面向全球尋找投資者。據了解,在此次競標中,包括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另一標志性企業三一重工也曾參與,但中聯重科最終從全球各路資本中脫穎而出。為取得CIFA100%股權,中聯重科聯手弘毅投資、美國高盛公司、意大利曼達林基金合計出資2.71億歐元。其中,中聯重科出資1.626億歐元,間接取得了賽法60%股權。
點評:在全球混凝土機械市場,普茨邁斯特、施維英、CIFA、三一重工以及中聯重科是世界最主要的混凝土機械制造商,共占據世界混凝土機械市場約80%的份額。毫無疑問,中聯重科成功并購CIFA將會對世界混凝土機械市場競爭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徐工走出重組新路徑
作為中國工程機械的龍頭企業,徐工集團的重組改制在業內外都一直廣受關注,特別是與凱雷集團的一段糾葛,尤其使徐工站在了風口浪尖,更曾引出一段激烈的行業論爭。
隨著去年年中徐工集團、凱雷徐工、徐工機械共同簽署的《股權買賣及股本認購協議》以及徐工集團、凱雷徐工簽署的《合資合同》有效期到期,徐工集團走上了一條旗下核心業務和優質資產借助A股市場實現整體上市的新路。
2008年7月25日,徐工科技發布公告稱,公司擬以16.47元/股的價格向徐工機械非公開發行約3.40億股,購買資產包括徐工機械擁有的重型公司90%股權、進出口公司100%股權、液壓件公司50%股權、專用車輛公司60%股權、隨車起重機公司90%股權、特種機械公司90%股權、徐工機械試驗中心相關資產和徐工機械擁有的相關注冊商標所有權。
徐工集團作為中國工程機械的排頭兵企業,目前位居世界工程機械行業第16位,2007年營業收入突破300億元,實現利稅20億元,年出口創匯突破5億美元。由于主要的優質資產并未注入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徐工科技股價表現與其它多家主要工程機械上市公司中的表現相比并不突出。
點評:市場各方反復猜測的徐工重組改制方案去年終于塵埃落定。如增發順利實施,徐工機械下屬主要盈利資產將進入上市公司,相當于徐工集團整體上市。值得注意的是,完成重組后徐工科技收入規模將超越中聯重科、三一重工兩大工程機械巨頭,成為中國工程機械第一股。
新能源車產業化元年
北京奧運會上,近500輛奧運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的“零故障”、“零排放”示范運營,為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的成功舉辦增添了一道亮麗風景。這是奧運歷史上,種類最多、技術最先進、規模最大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為奧運提供運輸服務。
隨著地球不可再生資源的不斷減少以及國人環保意識的逐步提高,在政府支持、輿論引導、廠家響應等多方面因素的促動下,2008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開始走出概念階段,越來越多的汽車生產廠家紛紛推出了替代能源和混合動力車型。
2008年以來,上海通用推出了君越混合動力車,比亞迪推出了F3 DM雙模電動車,華晨、一汽、奇瑞等自主品牌也推出了各自的代表車型,長安、上汽都斥巨資建立專門機構研發新能源汽車,目前,有的混合動力客車已經實現量產,并在北京、廣州等城市進行示范運營。
點評:在能源和環保的壓力下,新能源汽車無疑將成為未來汽車的發展方向。如果新能源汽車得到快速發展,以2020年中國汽車保有量1.4億輛計算,可以節約石油3229萬噸,替代石油3110萬噸,節約和替代石油共6339萬噸,相當于將汽車用油需求削減22.7%。結合中國的能源資源狀況和國際汽車技術的發展趨勢,預計到2025年后,中國普通汽油車占乘用車的保有量將僅占50%左右,而先進柴油車、燃氣汽車、生物燃料汽車等新能源汽車將迅猛發展。
機械制造業受益京滬高鐵建設
2008年4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北京出席了京滬高速鐵路開工典禮,并宣布京滬高速鐵路全線開工。
京滬高速鐵路自北京南站至上海虹橋站,新建雙線鐵路全長1318公里,它貫穿北京、天津、河北、山東、安徽、江蘇、上海七省市,連接環渤海和長江三角洲兩大經濟區,設計時速350公里,建成以后從北京到上海只需要5個小時的車程。
作為國家規劃建設的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京滬高速鐵路是中國《中長期鐵路網規劃》中投資規模最大、技術含量最高的一項工程,也是中國第一條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高速鐵路。由于投資巨大,這條鐵路醞釀時間長達10年,直到2006年2月,國務院第126次常務會議批準京滬高速鐵路項目建議書才正式立項。京滬高速鐵路由我國自行設計,自主開展系統集成,裝備全部由國內企業生產制造。
這項舉世矚目的重大工程總工期為5年左右,總投資達2209.4億元,是僅次于長江三峽的國家重點建設工程,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規模最大、一次性建成里程最長的高鐵線路,建成以后從北京到上海只需要5個小時的車程。
點評:在京滬高鐵2200億元的總投資額中,其中包括約1000億元的基建工程投資、1000億元的設備投資以及200億元的搬遷和土地補償費用。項目開工建設后,規模巨大的配套招標也將逐步完成。諸多產業參與到這一龐大的工程中,其中鐵路設備、鋼鐵和工程機械三大產業將最直接從中受益。
工程機械行業積極投身抗震救災
“58226;12”汶川大地震這一重大災難發生后,工程機械行業在第一時間向災區伸出援助之手。
災情嚴重的四川非常需要多種工程機械,地震災害對當地的交通和建筑造成極大破壞,特別是汶川等地震帶位于大山深處,又時逢大雨,救援難度尤其大。房屋倒塌、道路損毀、山體滑坡造成的大量混凝土廢渣、山石等需要排除,大量的救災設備、救災物資需要裝卸。
在道路、房屋以及各種基礎設施受到強烈地震的嚴重破壞下,人工以及普通機械難以有效地操作和發揮作用,工程機械產品正適用于在惡劣工作環境下高效作業的能力,抗震救災工作的各個環節對挖掘機、推土機、裝載機、起重機等工程機械的需求很大。
眾多的工程機械企業組織員工連同工程機械設備一起開赴災區,幫助搶險救災和災后重建工作。一些企業在接到國家發改委等部門征調產品的通知后,不計報酬,甚至推遲別的訂單,迅速將產品運往救災前線。
據不完全統計,在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災中,工程機械企業捐贈物資及現金共計2.8億元,投入救災用工程機械設備價值超過3億元。
點評:面對突如其來的災害,工程機械行業發揮了巨大作用。可以說,在此次地震營救工程中,第一時間向災區集結的工程機械為就災工作贏得了最為寶貴的時間。對于一貫被認為只在工程建設中發揮作用的工程機械,在搶險救災中的表現也讓社會對工程機械有了全新的認知和認同。
三一重工大股東承諾推遲減持
2008年6月17日,“股改第一股”三一重工股改3周年即將全流通之前,其控股股東三一集團高調宣布,承諾將2008年6月17日解禁上市流通的5.18億股三一重工股份,自2008年6月19日起自愿繼續鎖定兩年,兩年內,若三一重工股票二級市場價格低于2008年6月16日收盤價的兩倍(即55.76元/股),三一集團承諾不通過二級市場減持所持有的三一重工股份。
2005年6月,三一重工成功實施股改,其股改方案以流通股股東93.44%的高贊成票順利通過表決,被譽為“股改第一股”。 根據當時股改時的承諾,三一集團所持三一重工股票于2008年6月17日實現全流通。
三一集團推遲減持的消息公布之后,6月18日,三一重工開盤就逆市上漲了8%,最后收在漲停板上,而在這個消息的提振之下,大盤也由跌轉升,收出了一根大陽線,三一重工的承諾猶如黑暗中露出的一絲亮光,讓很多股民又看到了一點希望,一時間,網上的各種好評如潮。
點評:三一集團從股改勇敢地邁出第一步,到再度承諾長時間鎖定,充分體現了公司各類股東利益至上原則,也展示了公司對未來經營的信心。
軸研科技整體上市
2008年11月24日,軸研科技發布公告,擬向公司控股股東中國機械工業集團公司定向增發1059萬股股份,購買國機集團持有的軸研所100%的股權,將軸研所整體注入軸研科技,同時注入的還有精密型重型機械軸承產業化項目。
軸研科技是由軸研所經營性資產改制而來的。上市之初,由于相關政策的限制,軸研所相關軸承檢測業務和軍品業務并未納入公司范圍,公司從事的軍品研發生產任務主要通過租賃軸研所相關設備來進行,形成大量的關聯交易。
軸研科技表示,本次增發有利于理順和與軸研所的業務及資產關系,實現國機集團軸承業務整體上市,規避潛在同業競爭。收購完成后,軸研所有限公司成為軸研科技的全資子公司,國機集團持有軸研科技股份的比例將由34%增加到40.47%,軸研科技的控股股東仍為國機集團,實際控制人仍為國務院國資委。
點評:按照“軸研科技股權上劃、輔業剝離改制、軸研所整體改制、定向增發”的改制步驟,軸研科技成為國機集團旗下第一家整體上市的企業。軸研科技控股股東國機集團決定將軸研所整體注入軸研科技,實現國機集團軸承業務整體上市,這樣既減少了關聯交易、規避了潛在的同業競爭,也將提升軸研科技的研發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大飛機項目啟動拉動制造業升級
2008年5月11日上午,肩負著中國大型客機研制使命的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在上海成立。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是經國務院批準成立,國家控股的有限責任公司,主要從事民用飛機及相關產品的設計、研制、生產等業務。國務院國資委、上海國盛(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和第二集團公司、中國鋁業、寶鋼集團、中國中化集團等為其7大股東,注冊資本190億元,總部設在上海。原國防科工委主任張慶偉、副主任金壯龍分別出任公司董事長與總經理。
大飛機是典型的復雜裝備,作為衡量一個國家科技水平、工業水平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我國自主研發大飛機,對裝備制造業相關領域具有極強的產業拉動作用。大飛機一般是指起飛總重超過100噸的運輸類飛機,包括軍用、民用大型運輸機,也包括150座以上的干線客機。從整體來看,大飛機相關產業覆蓋機械、電子、材料、冶金、儀器儀表、化工等幾乎所有工業門類,集成了數學、空氣動力學、材料學、人機工程學、自動控制學、流體力學等上百種學科和7000余項技術。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國、歐洲四國和俄羅斯有制造大飛機的能力,而占領國際市場的只有美國的波音和歐洲的空客。
點評:大飛機的研制過程能為國家帶來巨大的產業拉動和經濟增長。有研究表明,如果將民用船舶業對產業拉動以1元錢計算,那么家電為45元,汽車為80元,而大型客機為800元;同時,從投入產出效益來看,每向航空工業投入1萬美元,10年后大約可以產生50萬至80萬美元的收益。
一架大飛機由300萬到500萬個零部件組成,這些零部件需要有數千家配套供應商生產。我國在未來研制大飛機的過程中,將首先在電子工業、數控機床、鍛件制造、冶金、復合材料、通用部件、儀器儀表等領域形成巨大的需求,并推動這些原本較為薄弱的行業實現產業提升。(機電商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