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制造過熱初現 下半年面臨轉折
2009-05-04 11:53 來源:世界能源金融網
輝煌背后往往隱藏著危機。
“按照原先的規劃,我國的風電產業到2010年是500萬千瓦,但現在就已經達到2000萬千瓦了,這只能用火箭速度來形容了。”4月28日傍晚,施鵬飛在電話里對著《中國經營報》記者無限感慨。
施鵬飛的身份是中國風能協會副理事長,在這幾個月以來,他每天不斷出席各種有關于風能的展覽、投資會議、招標活動,忙得他幾乎時時想著分幾個身來做這些事情,施對記者說,雖然金融危機的寒風已經肆虐半年多了,但在風能投資領域絲毫感覺不到一絲微風,各路資本仍像潮水一般涌向風能。
“2007年,我國的風電設備生產商只有30多家,到2008年的時候,就已經到了70多家,這種增速是罕見的。”長期關注此領域的長城證券分析師周濤認為,今年將是風能制造市場出現轉折的一年。“最近的幾年,我國風能發電場的大規模建設讓風電市場處于一個賣方市場,風電設備也一直是供不應求,但在今年將出現的情況是供需之間可能會出現平衡,明年肯定是供大于求。”
“目前,僅風電的上市公司產能每年就以30%到50%的速度增長,到了2010年,我國風電廠商的總產能大約能達到2000萬千瓦,到時候需求也就只有1000萬千瓦,剩下的1000萬千瓦如何尋找出口?”周濤說。
已經有20多年行業經驗的施鵬飛說,風電市場的上游風電制造在新能源產業中成本相對較低,而下游的風電場每度電的成本可以做到0.5元,已經很接近煤炭等常規能源,這些都是吸引投資的原因。“但轉折已經開始。如果說今年上半年還是平衡的話,下半年就會出現供大于求。現在僅金風科技、華銳風電、東汽這三家本土風電設備企業今年的產能就已經超過了700萬千瓦,其他的廠商的產能還在不斷增多,這些無法消化的產能將為風電企業帶來危機。”施鵬飛和周濤有著一致的判斷。
來自中國風能協會的數據顯示,目前最大的3家本土風電設備制造企業分別為金風科技,產能達262.905萬千瓦,占2008年累計總裝機的21.6%;排在第二的是華銳風電,占中國風電設備制造市場的17.75%;第三名是東汽,產能為129萬千瓦,占有的市場份額為10.6%。而隨著上海電氣、北京重汽、浙江運達等企業不斷的擴大產能,三巨頭原先占據的市場被進一步分割。
“風電轉化率低、效益低下,也會對電網造成影響,因此很多電網企業對風電并網積極性一向都不高;我國主要風資源集中的西部地區,電網建設更是落后,簡陋的電網體系根本無法承載這些風能,而這個問題實際上短期內是無法解決的。”施鵬飛說。
據了解,國電龍源集團在去年的風電裝機達到了280萬千瓦,但由于多個風電場電力無法上網,因此僅去年一年就導致8000萬元的經濟損失。
“為什么即便是虧損企業還要做,就是因為國家對發電集團對可再生能源在常規發電中有個配額限制,在2010年要有3%的可再生能源比例,而到了2020年要達到8%,這也造成了各個發電集團為了完成配額上風電項目的局面,風電市場看起來紅火,也給了很多風電制造企業一種假象,但一旦這個比例完成,這個市場的需求未來會出現怎樣的局面還很難說。”宏源證券分析師王靜說。
在王靜看來,如果國內市場打不開,國外市場也很難進入。“很多國外的風電場都是要求售后裝機服務的,我國的大多風電企業在國外都沒有裝機基地,所以國外的風電場都是就地采購,所以出口國外這條路在短期內是走不通的。”
施鵬飛說:“如果按照目前的這個狀態發展,到2010年,在風能制造領域也將會出現像鋼鐵業那樣的情況,停產、停工、大量的產品庫存、企業開始倒閉。這股風潮會像秋風掃落葉般席卷整個行業,到時候,這70多家企業倒閉60多家都是有可能的。現在,企業和投資者都應該冷靜下來,進行適當調整,避免這種危機發生。”
“按照原先的規劃,我國的風電產業到2010年是500萬千瓦,但現在就已經達到2000萬千瓦了,這只能用火箭速度來形容了。”4月28日傍晚,施鵬飛在電話里對著《中國經營報》記者無限感慨。
施鵬飛的身份是中國風能協會副理事長,在這幾個月以來,他每天不斷出席各種有關于風能的展覽、投資會議、招標活動,忙得他幾乎時時想著分幾個身來做這些事情,施對記者說,雖然金融危機的寒風已經肆虐半年多了,但在風能投資領域絲毫感覺不到一絲微風,各路資本仍像潮水一般涌向風能。
“2007年,我國的風電設備生產商只有30多家,到2008年的時候,就已經到了70多家,這種增速是罕見的。”長期關注此領域的長城證券分析師周濤認為,今年將是風能制造市場出現轉折的一年。“最近的幾年,我國風能發電場的大規模建設讓風電市場處于一個賣方市場,風電設備也一直是供不應求,但在今年將出現的情況是供需之間可能會出現平衡,明年肯定是供大于求。”
“目前,僅風電的上市公司產能每年就以30%到50%的速度增長,到了2010年,我國風電廠商的總產能大約能達到2000萬千瓦,到時候需求也就只有1000萬千瓦,剩下的1000萬千瓦如何尋找出口?”周濤說。
已經有20多年行業經驗的施鵬飛說,風電市場的上游風電制造在新能源產業中成本相對較低,而下游的風電場每度電的成本可以做到0.5元,已經很接近煤炭等常規能源,這些都是吸引投資的原因。“但轉折已經開始。如果說今年上半年還是平衡的話,下半年就會出現供大于求。現在僅金風科技、華銳風電、東汽這三家本土風電設備企業今年的產能就已經超過了700萬千瓦,其他的廠商的產能還在不斷增多,這些無法消化的產能將為風電企業帶來危機。”施鵬飛和周濤有著一致的判斷。
來自中國風能協會的數據顯示,目前最大的3家本土風電設備制造企業分別為金風科技,產能達262.905萬千瓦,占2008年累計總裝機的21.6%;排在第二的是華銳風電,占中國風電設備制造市場的17.75%;第三名是東汽,產能為129萬千瓦,占有的市場份額為10.6%。而隨著上海電氣、北京重汽、浙江運達等企業不斷的擴大產能,三巨頭原先占據的市場被進一步分割。
“風電轉化率低、效益低下,也會對電網造成影響,因此很多電網企業對風電并網積極性一向都不高;我國主要風資源集中的西部地區,電網建設更是落后,簡陋的電網體系根本無法承載這些風能,而這個問題實際上短期內是無法解決的。”施鵬飛說。
據了解,國電龍源集團在去年的風電裝機達到了280萬千瓦,但由于多個風電場電力無法上網,因此僅去年一年就導致8000萬元的經濟損失。
“為什么即便是虧損企業還要做,就是因為國家對發電集團對可再生能源在常規發電中有個配額限制,在2010年要有3%的可再生能源比例,而到了2020年要達到8%,這也造成了各個發電集團為了完成配額上風電項目的局面,風電市場看起來紅火,也給了很多風電制造企業一種假象,但一旦這個比例完成,這個市場的需求未來會出現怎樣的局面還很難說。”宏源證券分析師王靜說。
在王靜看來,如果國內市場打不開,國外市場也很難進入。“很多國外的風電場都是要求售后裝機服務的,我國的大多風電企業在國外都沒有裝機基地,所以國外的風電場都是就地采購,所以出口國外這條路在短期內是走不通的。”
施鵬飛說:“如果按照目前的這個狀態發展,到2010年,在風能制造領域也將會出現像鋼鐵業那樣的情況,停產、停工、大量的產品庫存、企業開始倒閉。這股風潮會像秋風掃落葉般席卷整個行業,到時候,這70多家企業倒閉60多家都是有可能的。現在,企業和投資者都應該冷靜下來,進行適當調整,避免這種危機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