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青:最難的一年與最沉重的兩會
2009-04-15 16:53 來源:中國自動化學會專家咨詢工作委員會
2008年無疑是改革開放以來“最難的一年”,“天災人禍”不斷,新問題、新挑戰、新機遇并存。因此,2009年的“兩會”注定是“最沉重的”。
“兩會”本來就是思考問題、總結經驗教訓、出主意想辦法的有利時機。因此,全國百姓都在翹首期盼——今年兩會能解決什么問題。通過最近半個月的征集社會“好點子”,我的想法更多、更系統。2008年“兩會”結束到現在,至少有以下九大問題是值得代表、委員重新思考的:
——如何保障地質安全?我國有南北貫通的大地震帶,大地震發生是不可避免的,只是時間的問題。關鍵是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損失,最大限度地保護生命財產的安全。在地震帶上,校舍的抗震度應該達到多少,新房屋的選址、結構與材質如何選擇,應急保障機制如何再完善。我08年年末到過洛杉磯,由于這個城市位于地震帶上,隨時有發生地震的可能。他們的處理辦法就是大部分老百姓只住平房,而且是木質的。高樓主要集中在商務區,到了晚上,由于辦公的人員都離開,商務區的人是不多的。我看到四川災區重建又是樓房、磚房居多,是不好理解的。
——如何保障糧食安全?今年的大旱災引發了一系列思考。說明我國的農業基本上沒有擺脫“靠天吃飯”。尤其是看到大量的灌溉場面是拿著大水管子進行“大水漫灌”,看了著實讓人心疼。最經濟、最科學的滴灌、噴灌見得不多。我國土地整理的任務還非常艱巨。現代農業還需要大量的投入。我所見到的情況是,有良好灌溉條件的土地,至多占三分之一。
——如何保障生產安全?火災、礦難、車禍……一幅幅帶血的照片,昭示著生命的消失、財產的損失。很多災難往往是“人禍”引起的,一個小小的疏漏造成巨大的損失。一個煙頭引起一場山火,違法施放焰火可以造成十幾億的央視附樓損失。這些巨大的國有企事業單位的損失,不也是老百姓財產的損失嗎?!以前說小煤礦不安全,現在國有大煤礦也大有違規的地方。生產安全年年講,還是年年死人。
——如何保障食品安全?在2008年,“三聚氰胺”差一點整垮我國的奶牛產業,還有“柑桔”的問題。對食品生產如何監管,除了下放監管權、取消食品安全部門直管之外,還要有更好的辦法。
——如何鼓勵技術創新?美國金融危機襲來,只有擁有知識產權的企業才站得住,一大批代工企業舉步維艱,紛紛倒閉,這給了我們一個極其慘痛的教訓。占有大量資源、低價出售貼牌產品給大公司的制造業是不是“制造業泡沫”呢?“世界工廠”實際上是“低端產品世界工廠”,高端產品比重有限。建立創新型國家、形成創新機制要落在實處,這是一大難題,又是繞不過去的。
——如何實現充分就業?金融危機來了之后,失業問題空前尖銳。2000多萬農民工失業浮出水面。首先,不要再用登記失業率了,這既假又虛,自欺欺人。調查失業率要堅決地走到前臺。各級政府要把“充分就業”放在工作的中心位置。提高工作技能、增加就業的靈活性、增加收入,應該是城鄉工作的重點。大學生就業難度前所未有,甚至出現石家莊一大學生因為找不到工作而自殺的慘劇。農民工的再就業,主要應該通過發展縣域經濟來解決,“接近就地就業”是根本之策。相對于我國強大的高等教育體系,我國的職業教育顯得十分脆弱,政府不夠重視,老百姓也不買賬,總是不讓獨生子女去讀職業教育。職業教育國家補助制度要建立起來。要研究職業教育免費的可行性。
——如何拉動內需?投資、出口、消費是三駕馬車,但是,從來是投資出口強,消費弱。要建立內生型經濟體系,消費必須走到前臺。發展經濟的主要目的,也是為了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房地產、汽車、家電等消費扶持政策取得積極效果。我建議家電也應該進城市低保家庭。
——如何構建和諧社會?和諧社會的基礎是人人心情舒暢。住房、上學、看病,還是老百姓最操心的三大問題。現在有人專門做了分析,發現社會上有18種有特殊要求的群體,他們提出的要求有一定的道理,也是上訪的主力軍。不用錢解決問題,社會就難以和諧。經濟發展了,富人增加了,但是,低收入者永遠都是存在的,政府應該“促富人合法發財,保窮人基本生活”。這也是分享改革成果的合理合法的要求。當然,要過上更好的日子,還是要自己多努力。浙江老板多,也是通過“白天當老板,晚上睡地板”得來的。
——如何降低行政成本?經濟發展、財力增加,政府部門花的錢比以前多了,車好了、樓高了、接待好了、出國多了……,老百姓可以理解,但是,“要消費不要浪費”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尤其是行政經費來自于納稅人的稅金,政府自己并沒有生產財富的能力。所以要珍惜行政經費。公車改革應該推進,中央要下大決心。我自己創造的“自購私車,上下班1000,出武漢市實報實銷”方案就已經實行了6年,除了節約,沒有任何問題。出國是工作需要,而不是福利。政府機構改革要跟上。
今天這些看法,只是憑著以往參會的一種個人經驗進行的一種兩會預測,不一定準確。“山雨欲來風滿樓”,在我看來,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都會帶來一種社會震動,因為兩會上有一批敢講話、會講話、講的好的代表與委員,是一場“頭腦風暴”——要想做得到,要先想得到。特別有助于正在進行的科學發展觀的學習活動。要使每年兩會成為各項工作的“核推動力”。
葉青:男,1933年6月生。1953年畢業于淮南煤礦工業專科學校。1953年至1982年,歷任雞西礦務局技術員、工程師、副局長、總工程師;1982年至1986年,任煤炭工業部副部長兼總工程師、黨組副書記;1986年至1988年,任國家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黨組成員;1988年至1990年,任國家計劃委員會副主任兼國務院生產委員會主任、黨組成員;1990年至1998年,任國家計劃委員會常務副主任、黨組副書記;1998年至2003年,任神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九屆、十屆全國政協常委。十屆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