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企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2009-03-18 17:07 來源:中國自動化學會專家咨詢工作委員會
上海復星高科技(集團)公司 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郭廣昌
我時常對自己提醒兩點,不管情況好與壞,有一件事情總是對的,那就是做最壞的打算,做最好的努力。復星這幾年走過來,我們始終堅持這一點。持續的創新和轉型,可能是民營企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中國500強進入世界500強的民營企業只有聯想一家,說明中國民營企業在中國弱勢地位依然沒有改變。
民營企業在一起討論最多是兩個話題,一是改革開放已經 30年,未來的30年我們該怎么辦;另一個話題是冬天來了,開始只影響到中小企業,但這半年以來,由廣東的中小企業、浙江的中小企業逐漸向上傳導到中端再傳導到最上游。大家普遍地感覺到,整個經濟下滑的態勢已經形成。面對整個經濟的不確定性,民營企業怎么樣過冬,該怎么辦?我們要感謝這 30年的改革開放,復星集團由三萬多元資本的小公司,發展到去年僅稅收就上交了 50億;另一方面我們也是幸運的,市場變化很快,去年這個時候,股票是好的,房地產是好的,我們的制造業是好的,什么都是好的,現在怎么不到一年,就變成什么都不好了?這個世界變化就是這么快,充滿了不確定性。復星是幸運的,在去年的這個時候我們在香港上市,募集了 130多億港幣,為現在開始過冬準備了一件很好的“棉襖”。
很多朋友說是運氣好,我同意。有些朋友說是有前瞻性,我覺得錯了,作為一個企業工作者,我時常對自己提醒兩點,不管情況好與壞,有一件事情總是對的,那就是做最壞的打算,做最好的努力。復星這幾年走過來,我們始終堅持這一點。
對我們來說,有幾件事情對民營企業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我們要轉型、要提升。轉型問題今年廣東企業說得比較多,其實上海、浙江最近三年以來一直在討論如何
轉型、如何提升。
當然,有些企業是由傳統的制造業向重化工轉型,有些企業是業務模式的轉型,比如在資本市場不好的情況下,上海美特斯邦威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掛牌成功上市,做得非常好。還有馬云、江南春等,這些民營企業都在轉型,都在新的商業模式突破中取得了成功。
復星集團也非常注重轉型和提升。在轉型上,從 2002年開始我們就加大對重化工的投資,未來,我們將加大對服務業和消費品的投資。在提升上,當年我們投資南鋼的時候,南京鋼鐵只是年產兩百多萬噸低端產品的生產商,經過幾年的發展,南鋼已經在管線鋼和造船板有了一定的競爭力。持續的創新和轉型,可能是民營企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第二,我們在任何時候都要清醒地把握好進退。在天氣好的時候,不但要懂得高歌猛進,更要懂得把棉襖準備好,因為天氣會突然變冷。如果說誰能夠看見明天、能夠預測未來,那他不是人,是上帝。我們只能做人的工作,對未來的不確定性留有足夠的余地。很多民營企業往往善于買進一個東西、投資一個東西,不大善于退出一樣投資,不大善于賣出。只有善于買也善于賣、善于進也善于出,在各種時候才能游刃有余。
第三,對于民營企業,尤其重要的是要建立一套健康的融資體系,一定要注重現金流的健康。復星這幾年充分地和國際資本結合、和國內A股結合,也是有成本和代價的,這就必須規范我們的運營,必須健康我們的財務體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得到方方面面的支持。在這樣的冬天,說這個話可能對我們更加重要。
第四,要做好這些事情,人才是最重要的,我們要不惜一切引進各種人才。目前,絕大部分的優秀人才還是在國有企業,要多從國有企業里面引進好的人才。同時我們也要從海外引進更多的人才。
國有企業要改革,民營企業也要改革,家族企業本身有很多需要改革的地方。家族企業本身是有競爭力的,從全球來說,有兩、三百年歷史的家族企業很多,但是這些企業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很善于引進職業經理人,改進治理結構。我也看到很多中國成功的民營企業,除了用好自己的家族內部人員,也能夠在全世界范圍之內引進更多的人才,包括浙江的很多民營企業,設計師來自意大利,技術總監來自日本,總經理來自中國的臺灣,只有在世界范圍之內組織資源、人才,才是我們進一步發展的根本。
第五,民營企業也要更多承擔社會責任。只有更多承擔社會責任,才能讓社會對民營企業多一份理解和支持。復星集團在雪災、地震的捐款都是超過了四千多萬,我相信絕大部分的民營企業對社會是負責任的。
無論是美國、歐洲,還是中國、俄羅斯等,大家都是一個共同的規律:凡是日子好過的時候,改革動力往往不足,只有冬天來的時候,改革的動力才是最足的。
30年前小平能夠堅定地提出中國改革開放,也是跟中國的國民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有關。冬天孕育著進一步推動改革的機會,冬天也就意味著更多的民營企業發展的機會。
無論什么時候,我們準備好棉襖不是目的,我們的目的是發展,是把企業做得更大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