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苹果影院,最猛狂野性欧美XXXX,伊人精品网,欧美一区二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登錄

中國企業站在命運拐點的思考

2009-02-20 17:20 來源:中國自動化學會專家咨詢工作委員會

    主持人:

  陳偉鴻 央視《對話》節目主持人

  嘉 賓:

  成思危 中國管理現代化研究會理事長、《中外管理》雜志編委會主任

  龍永圖 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

  劉永好 新希望(8.31,0.13,1.59%,吧)集團董事長

  孫為民 蘇寧電器(16.66,0.44,2.71%,吧)總經理

  馮 軍 華旗資訊總裁

  徐少春 金蝶軟件董事長

  未來30年,中國經濟、中國企業向何處去?

  企業的發展思維需要發生哪些務實的反思與改變?

  冬天里的思索

  陳偉鴻:今天,有兩位一直都非常關注中國經濟發展命脈的領導,還有四位拼殺在經濟發展一線的優秀企業家,大家將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在思路的碰撞當中找出共同的答案。我們先請四位企業家分享一下,在如今的形勢下,你們最常思考的問題是什么?

  劉永好:雖然目前經濟不景氣,但我們要打造世界級農村企業。這順應國家經濟大勢,在企業發展的同時也是在幫助農民,這是我目前正在研究和思考的問題。

  孫為民:其實我們思考最多的,還是一個發展的問題,目前中國市場的空白點還是非常大的。經濟好的時候企業發展速度可以快一點,在經濟形勢有一些問題的時候,發展的速度可能會變慢。但在我們這個充分競爭的行業里,相對的速度仍是非常重要的。

  馮?軍:全國都在危機之中,危險之中有機遇。很多想走向國際的中國企業,原來走出去很難,現在經過北京奧運會之后,正好面臨一個拐點。這時我們要把質量做好,服務做好,品牌就能做起來了。這樣即使在現有價格水平之上,再貴20%,在市場上仍然比國際品牌便宜一大截,正是打入國際市場的好時機,從此進入良性循環。以國內為根據地,把內需擴大,同時走向國際,在高端市場創造利潤,從而促進GDP的增長,這才是實實在在的突破。

  徐少春:改革開放30年,中國企業一直走得比較順。這次金融風暴,我們可以把它當成一次體檢的機會,現在我每天都在思考如何在管理上幫助中國企業,來面對這樣一系列的挑戰。

  陳偉鴻:聽到企業家的思考,二位領導又會關注哪些方面?

  龍永圖:應該強調憂患意識。我們過去幾年走得太順了,很多同志經常忘了我們還是發展中國家,好高騖遠。我們現在到了比較困難的時候,要有危機意識。但也不要把金融危機當成筐,把做不好的事都說成是金融危機的影響。

  另一方面,金融危機對企業的發展未必是一件壞事。我們的出口企業困難,其他國家的出口企業同樣困難,全世界的同行都會很困難,而我們的企業困難還少一點。所以在這個時候,既要看到困難,也要更有信心。

  最近,國家出臺了一些利好政策,這對企業是好事。在這種特殊的情況下,我們要看到不利的因素,也要看到積極的因素,困難的時候也許反而會是一個機會。

  成思危:我覺得很重要的就是要提高九億農民的收入,提高他們的購買力,這樣才能拉動內需。如果每個農民每年都買兩件衣服,買一些電器,那中國就是一個很大的市場。

  蘇寧孫總說的我也比較同意,就是快慢是相對的?,F在我們慢了,別人更慢,所以我們對世界的貢獻率反而可能會高。我們8%的增長率,別人才1%~2%。所以不要看到我們好像經濟下滑,其實我們的相對速度還是比較高的。

  馮軍說的我也覺得很重要。中國產業在世界上競爭力是強的,關鍵就是質量要信得過,不要出三聚氰胺這樣讓人痛心的事。中國產品的出口,幫助世界減少了通貨膨脹,因為我們的產品便宜。最近美國有一本書叫《離開中國制造的一年》,中國產品已經注入到西方人日常生活之中,不可或缺。當然我們還要不斷往高端發展,特別是要創新。

  最后是徐少春提的,中國企業有很好的經驗,但是缺乏認真總結。如果我們能夠把中國企業好的經驗總結出來,我們就能夠找到對付各種危機的辦法。市場經濟的細胞是企業,所以只有企業搞好了,宏觀經濟才能搞好。

  我相信大家經過這些年的風風雨雨,歷經正面反面的教訓之后,靠我們在座廣大的企業家的努力,一定能夠克服當前面臨的困難,這是對我們大家管理能力的考驗。

  經濟衰退的真兇

  陳偉鴻:我替在座的企業家問一個問題:經濟衰退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但是我們應該把多少賬記在美國金融風暴的頭上?或者是經過30年的高速發展,中國經濟必然要進入調整階段?

  成思危:今年1月份,我提出中國經濟改革當前遇到的問題是四種關系:人治和法制的關系;政治和市場的關系;公平和效率的關系;集權和分權的關系。

  從人治和法制的關系來看,現在我們還是人治,這影響到了對經濟和對企業的一些問題的處理,所以要加強法制建設。

  在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上,政府不應該和市場較勁。宏觀調控是必要的,但是宏觀調控不能違反市場經濟的三個基本規律。一是不能違反價值規律,限價和補貼都是權宜之計,價格本身還是要根據市場的需求走。二是不能違反供求規律,供應和需求決定價格,你要違反供求規律也不行。三是不能違反競爭規律,不能搞壟斷企業,不能維護壟斷企業利益而不讓有創新能力的企業進入市場。

  今年我們GDP增速下降,有內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外部因素不可否認。但同時這跟我們緊縮貨幣政策是有明顯關系的,由于緊縮,很多中小企業資金鏈斷裂,成本上升。昨天我看到一個關于中小企業的數字:緊縮以后中小企業的貸款減了一半,在這種情況下有的企業就活不下去了。

  徐少春:我記得有一句話:世界經濟體,最長的經濟周期是30年,30年以后自然會下滑。我們國家經過改革開放30年以后,經濟由過去的高速增長到現在的下行,未來再演變為一種穩健增長,這種趨勢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們企業應該怎么做?我個人的建議,第一就是我們的領導層要積極的面對,另外就是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

  走好轉折路

  陳偉鴻:剛才,徐少春提了一個很好的觀點,就是我們要做中國企業自身的體檢,檢查一下有哪些是我們需要徹底改變的思維?在未來的三十多年,我們是不是可以找到支撐我們發展的持續動力?

  孫為民:在中國改革開放的30年里,民營經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雖然有一個數字說中國民營企業平均壽命都很短,但是在各個領域都出現了一些有規模、有品牌的民營企業。

  這些民營企業管理者們都在思考一個問題,就是中國民營企業如何向世界級的管理看齊,如何打造世界級企業。這些問題是我們過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而現在都在思考,光我們自己想還不行,還得跟同行,國際界同行接觸和交流。從這個意義上講,盡管有危機,但我們的信心還是比較足的,我們將建立組織化、專業化、系統化的管理平臺。

  劉永好:這次金融風暴來了,大家都感覺到壓力比較大。最近我到深圳、上海,幾個企業家跟我聊說現在壓力大,外面出口訂單減少,內部又面臨成本提升,用工成本、環保成本增多,原材料價格上漲,再加上政策的審批條件跟以前又不一樣等等。

  過去30年,我們靠的是勤奮,靠的是低成本,現在要求規范用工制度,同時實行社保和休假制度等,對員工有一個基本保證,這非常好,體現了以人為本。但另一方面,我們現在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階段應該有100年,而我們剛剛走過30年,可以不必走得太急。

  未來30年,我們肯定不能走原來的路,但我們需要慢慢過渡,過渡期不是只有一年,需要三年、五年、十年,甚至更長,這樣我們的壓力就會小一些,我們的社會就會更平穩。往后的日子還長著呢,突然的轉折震動太大,軟著陸會更好。突然的變化很多企業受不了,國家也受不了,更倒霉的是,現在又遇到國際金融風暴。面對這兩重壓力,我們需要從容考慮這些問題。

  龍永圖:我特別贊成劉永好的觀點,現在我們是企業改革開放30年,正如《中外管理》雜志所說面臨拐點。

  鄧小平說過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不是一代人、兩代人,是十代人,所以我們發展就需要一百年、兩百年。所以,對于企業在轉型過程當中的一些問題,我們要采取溫和的、漸進的、軟著陸的方式,不能搞得太急。這也是國際慣例,一個經濟企業要平穩的發展,要健康的發展,首先是政策要平穩,要穩定。

  經濟轉型也需要時間,不是三年兩年,而是三十年、五十年,這應當引起我們的重視。

  未來,我們該做什么?

  陳偉鴻:大家都認為我們現在處于一個轉折階段,請大家對過去做一下簡短的總結,再展望一下未來。

  徐少春:對于中國經濟未來的高速發展不應該有任何懷疑,需要思考的是發展戰略問題。對企業來講,不僅要技術創新,而且要在管理上創新,要苦練內功,要挖掘中國的管理模式體系,讓中國管理模式在全球崛起。

  馮?軍:制造是創造的基礎,沒有制造就沒有創新,所以中國創造是創造新的機制,創造新的價值,為客戶提供開心和省心。未來,一個中國品牌為全世界創造價值的時代即將到來,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孫為民:第一,對金融危機要沉著面對,既不要驚慌失措,也不能盲目樂觀。經濟危機早晚要過去,大概就是兩三年的時間。第二,當中國經濟下行的時候,我們企業要審慎經營。國家要保護企業,如果企業搞不好,宏觀經濟是搞不好的。第三,盡管我們經濟困難,但是提高農民的收入,提高整個社會的購買力還是拉動經濟的治本之策。

  劉永好:中國經濟已經高速增長30年了,假設再高速增長30年,我們需要注意協調發展,比如:怎樣提高農民的收入、怎么增加內需、怎么樣使我們的產品更多的供應全球。

  目前,應該保護企業、支持企業,讓企業克服現在暫時遇到的困難。最重要的,同時要幫助農民,提高農民的收入,提高他們的購買力,同時轉變農民現有的生活生產方式,從幾畝地、幾只雞,變成現代的農產品(14.42,0.18,1.26%,吧)或者是農業的合作經濟組織,這樣既提供了社會安全的可追溯的糧食產品,又對農民收入增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也拉動了內需。而企業在這個過程中要把握機會,成為引領農業增長的排頭兵。

  (本文根據“第17屆中外管理官產學懇談會”論壇現場錄音摘編而成,未經本人審閱。)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