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出臺十項措施,4萬億元刺激經濟計劃
2008-12-03 16:46 來源:中國自動化學會專家咨詢工作委員會
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
研究部署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措施
新華網北京11月9日電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5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措施。
會議認為,近兩個月來,世界經濟金融危機日趨嚴峻,為抵御國際經濟環境對我國的不利影響,必須采取靈活審慎的宏觀經濟政策,以應對復雜多變的形勢。當前要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出臺更加有力的擴大國內需求措施,加快民生工程、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和災后重建,提高城鄉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會議確定了當前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十項措施。
一是加快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對廉租住房建設支持力度,加快棚戶區改造,實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擴大農村危房改造試點。
二是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農村沼氣、飲水安全工程和農村公路建設力度,完善農村電網,加快南水北調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和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加強大型灌區節水改造。加大扶貧開發力度。
三是加快鐵路、公路和機場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建設一批客運專線、煤運通道項目和西部干線鐵路,完善高速公路網,安排中西部干線機場和支線機場建設,加快城市電網改造。
四是加快醫療衛生、文化教育事業發展。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加快中西部農村初中校舍改造,推進中西部地區特殊教育學校和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
五是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加快城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和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強重點防護林和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建設,支持重點節能減排工程建設。
六是加快自主創新和結構調整。支持高技術產業化建設和產業技術進步,支持服務業發展。
七是加快地震災區災后重建各項工作。
八是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提高明年糧食最低收購價格,提高農資綜合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補貼等標準,增加農民收入。提高低收入群體等社保對象待遇水平,增加城市和農村低保補助,繼續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和優撫對象生活補助標準。
九是在全國所有地區、所有行業全面實施增值稅轉型改革,鼓勵企業技術改造,減輕企業負擔1200億元。
十是加大金融對經濟增長的支持力度。取消對商業銀行的信貸規模限制,合理擴大信貸規模,加大對重點工程、“三農”、中小企業和技術改造、兼并重組的信貸支持,有針對性地培育和鞏固消費信貸增長點。
初步匡算,實施上述工程建設,到2010年底約需投資4萬億元。為加快建設進度,會議決定,今年四季度先增加安排中央投資1000億元,明年災后重建基金提前安排200億元,帶動地方和社會投資,總規模達到4000億元。
會議要求,擴大投資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準,工作要實。要突出重點,認真選擇,加強管理,提高質量和效益。要優先考慮已有規劃的項目,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工程進度,同時抓緊啟動一批新的建設項目,辦成一些群眾期盼、對國民經濟長遠發展關系重大的大事。堅持既有利于促進經濟增長,又有利于推動結構調整;既有利于拉動當前經濟增長,又有利于增強經濟發展后勁;既有效擴大投資,又積極拉動消費。要把促進增長和深化改革更好地結合起來,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的配置作用;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
會議強調,盡管我們面臨不少困難,但我國內部需求的潛力巨大,金融體系總體穩健,企業應對市場變化的意識和能力較強,世界經濟調整為我國加快結構升級、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人才等帶來新的機遇。只要我們及時果斷采取正確的政策措施,把握機遇,應對挑戰,就一定能夠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新華網)
積極財政政策將為經濟增長注入強勁動力
5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提出,為抵御國際經濟環境對我國的不利影響,當前要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業內人士在接受上海證券報采訪時表示,積極財政政策的及時出臺,將為中國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注入強勁動力。
財政政策調控優勢明顯
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對積極財政政策的明確,西南證券高級宏觀分析師董先安認為非常及時。他說,相對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的關鍵優勢在于它能更迅速地提振經濟活動,這一點在宏觀經濟遭遇較大沖擊的時候尤其重要。及時有效的財政刺激措施,能在短期內為經濟活動提供比貨幣政策更大力度的動力。
統計局數據顯示,中國經濟增長放緩的趨勢已經非常明顯。前三季度,中國GDP增速同比回落2.3個百分點。其中,一季度,中國GDP同比增長10.6%,二季度增長10.1%,而三季度僅增長9.0%。
由于貨幣政策反應迅敏,覆蓋面廣,通常被視為抵御經濟下滑的第一道防線。因此,9月初以來,央行連續三次調低基準利率,兩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就在本月,央行宣布將取消對銀行貸款額度的限制——這是2008年上半年用以約束銀行信貸的關鍵政策工具。
但是貨幣政策的作用畢竟有限。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宏觀室主任張曉晶介紹說,在1998年經濟困難的時候,我國也曾采取積極的貨幣政策。“但根據以往的經驗,放松之后,錢是不是能夠貸出去,企業會不會來貸款,這還是一個問題。”
中國國情與發展研究所經濟學研究員清議則認為,面臨危機,在政府、企業和個人三者之間,當然應該由政府先花錢。因為只有政府先花錢,才會補貼受危機沖擊最大的低收入者,使他們有能力增加開支或恢復以往的支出;才會在增加公共工程開支的前提下,增加企業的訂單進而增加企業的生產性開支,包括恢復往日的對外采購量和工資支出。
積極財政被寄予厚望
業內人士認為,當前的經濟狀況與1998年有很大的可比性。從上一次的經驗來看,中國將發行一定規模的國債來確保積極財政政策取得較好的成效。
摩根士丹利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王慶認為,上一次中國運用積極財政政策是在十年前的亞洲金融危機之后。在1998年-2000年間,中國每年發行了約1050億元特別國債(相當于財政收入的10%,或GDP的1.3%),用于財政刺激計劃。在2001年-2002年全球經濟低迷時期,中國每年發行了1500億元特別國債(相當于財政收入的8.5%,或GDP的1.3%),以刺激經濟增長。
他認為,假如未來中國的積極財政政策強度與亞洲金融危機時期和2001-2002年全球經濟低迷時期相當,按發債規模相對于經濟規模或財政預算的比例,中國政府可能為財政支出計劃發行3500億元-5500億元政府債券,以刺激經濟增長。
德意志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認為,2009年經濟面臨的下行風險已經遠遠大于幾個月以前的預期。拉動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增速都會明顯下降,特別是出口的前景非常不樂觀。因此,2009年應該有相對積極的財政政策,否則中國的GDP增速可能會下降到6%左右。(上海證券報)
民生內容將成為重點
5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要出臺更加有力的擴大國內需求措施,加快民生工程、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和災后重建,提高城鄉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專家認為,從以上論述可以清楚地看出,本次積極財政政策的側重點在民生。
董先安指出,目前,用于基礎行業、基礎設施建設和維護的費用在中國財政支出中的比重最大,而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支出長期偏低。以教育支出為例,中國教育經費在2006年是全球總教育經費的0.78%,而人口則占世界總人口的近20%。近幾年還有不斷下降趨勢。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關系研究所研究員陳步雷也認為,國家財政發揮作用的更廣闊空間在全民社會保障上。目前老百姓的后顧之憂太多,醫療、子女教育等問題都制約人們不敢消費。在外向型經濟調整的背景下,老百姓不敢消費將對經濟增長產生極大的制約作用。
陳步雷表示,中央財政可以借此次調整機會,在全民社會保障領域大有作為。對大病保險、養老保險等幾項涉及民生的基本保險的投入,明年的增量最少可以達到1萬億至1.5萬億元。中國目前的財政收入水平完全有這個實力。
他說,全民社會保險的覆蓋將對擴大內需產生巨大作用,保守估計將達到10倍的乘數效應,即國家財政對社會保險投入1億元,居民消費可增加10億元。(上海證券報)
國務院提出積極財政和適度寬松貨幣政策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5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措施。
會議認為,近兩個月來,世界經濟金融危機日趨嚴峻,為抵御國際經濟環境對我國的不利影響,必須采取靈活審慎的宏觀經濟政策,以應對復雜多變的形勢。當前要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出臺更加有力的擴大國內需求措施,加快民生工程、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和災后重建,提高城鄉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會議確定了當前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十項措施。一是加快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對廉租住房建設支持力度,加快棚戶區改造,實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擴大農村危房改造試點。二是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農村沼氣、飲水安全工程和農村公路建設力度,完善農村電網,加快南水北調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和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加強大型灌區節水改造。加大扶貧開發力度。三是加快鐵路、公路和機場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建設一批客運專線、煤運通道項目和西部干線鐵路,完善高速公路網,安排中西部干線機場和支線機場建設,加快城市電網改造。四是加快醫療衛生、文化教育事業發展。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加快中西部農村初中校舍改造,推進中西部地區特殊教育學校和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五是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加快城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和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強重點防護林和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建設,支持重點節能減排工程建設。六是加快自主創新和結構調整。
支持高技術產業化建設和產業技術進步,支持服務業發展。七是加快地震災區災后重建各項工作。八是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提高明年糧食最低收購價格,提高農資綜合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補貼等標準,增加農民收入。提高低收入群體等社保對象待遇水平,增加城市和農村低保補助,繼續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和優撫對象生活補助標準。九是在全國所有地區、所有行業全面實施增值稅轉型改革,鼓勵企業技術改造,減輕企業負擔1200億元。十是加大金融對經濟增長的支持力度。取消對商業銀行的信貸規模限制,合理擴大信貸規模,加大對重點工程、“三農”、中小企業和技術改造、兼并重組的信貸支持,有針對性地培育和鞏固消費信貸增長點。初步匡算,實施上述工程建設,到2010年底約需投資4萬億元。為加快建設進度,會議決定,今年四季度先增加安排中央投資1000億元,明年災后重建基金提前安排200億元,帶動地方和社會投資,總規模達到4000億元。
會議要求,擴大投資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準,工作要實。要突出重點,認真選擇,加強管理,提高質量和效益。要優先考慮已有規劃的項目,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工程進度,同時抓緊啟動一批新的建設項目,辦成一些群眾期盼、對國民經濟長遠發展關系重大的大事。堅持既有利于促進經濟增長,又有利于推動結構調整;既有利于拉動當前經濟增長,又有利于增強經濟發展后勁;既有效擴大投資,又積極拉動消費。要把促進增長和深化改革更好地結合起來,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的配置作用;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
會議強調,盡管我們面臨不少困難,但我國內部需求的潛力巨大,金融體系總體穩健,企業應對市場變化的意識和能力較強,世界經濟調整為我國加快結構升級、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人才等帶來新的機遇。只要我們及時果斷采取正確的政策措施,把握機遇,應對挑戰,就一定能夠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上海證券報)
財政和貨幣政策同時調整 4萬億資金力撬內需
在世界金融危機日趨嚴峻、我國經濟遭受沖擊日益顯現的背景下,中國宏觀調控政策作出了重大調整,將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并在今后兩年多時間內安排4萬億元資金強力啟動內需,促進經濟穩定增長。
10多年來貨幣政策首次轉為“適度寬松”
5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為抵御國際經濟環境對我國不利影響,必須采取靈活審慎的宏觀經濟政策,以應對復雜多變的形勢。當前要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確定出臺進一步擴大內需的十項措施,涉及加快民生工程、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和災后重建,提高城鄉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這十大舉措力度大,出手快,發出了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強烈政策信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說,以投資為例,中國去年的固定資產投資總規模為13.7萬億元,而這次新安排的擴大內需投資規模到2010年底僅兩年多時間內達4萬億元,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將十分明顯。
綜合各方專家判斷看,這次席卷全球的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不利影響大于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當前外需減弱,一些企業出現經營困難,投資下滑,內需不振,如果不及時采取有力措施,中國經濟存在下滑的風險。此時重新啟用積極的財政政策,配合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擴大投資規模啟動國內需求,是應時之需、必要之策。
這次也是中國10多年來貨幣政策中首次使用“寬松”的說法。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意在增加貨幣供給,在繼續穩定價格總水平的同時,要在促進經濟增長方面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1998年在我國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的同時,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2007年下半年,針對經濟中呈現的物價上漲過快、投資信貸高增等現象,貨幣政策由“穩健”轉為“從緊”。如今,貨幣政策轉為“適度寬松”,意味在貨幣供給取向上進行重大轉變。
利率仍有下調空間
“貨幣政策調整為適度寬松,是基于政府對當前通脹已經得到控制,但與去年相比,當前防經濟下滑和通縮已經成為首要任務的判斷。”西南證券研發中心副總經理解學成表示。
亞洲開發銀行高級經濟學家莊健在接受采訪時指出,這一次貨幣政策的轉向,體現了政府對目前的形勢比較擔心。首先是國際經濟沒有看到底,盡管各國都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從目前各國的數據來看,經濟下滑的趨勢還沒有止住。當前中國所面臨的全球經濟環境與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時不同,現在是以發達國家為首,全球各大經濟體都出現了問題。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要把自己的內需拉動起來,在短期內要保持經濟相對較快的發展。
近兩個月以來,央行三次降息、兩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調整央票發行以及取消對商業銀行信貸規模硬約束等,已向市場明確傳導出了“轉向”信號。
對于此次中央明確提出貨幣政策轉變為“適度寬松”,莊健認為,除已經在采取的措施外,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利率仍有一定的空間。他還提出,要特別加強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否則光靠放松信貸額度不能完全解決問題,同時還要適度推動某些方面的改革進程,例如農村金融等。
興業銀行資金運營中心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預測,快速降息不會使得市場感到意外,并且存款利率可能降得更多。他預計年內存款利率將下降27-72個基點,貸款利率下降27-54個基點。另外,存款準備金率可能大幅度地下調,定向票據也可能分批解凍。解學成則認為存款準備金率應下調至10%。
不過,莊健仍然提醒說,適度寬松卻并不能全面放松,他認為全面放松也是有問題的。他指出,雖然目前通脹不是主要問題,但如果沿用原來拉動經濟的辦法,未來還是會有通脹的可能性。(綜合本報記者和新華社記者報道)(上海證券報)
宏觀調控應充分尊重股市晴雨表功能
宏觀經濟決策——無論貨幣政策,還是財政政策和產業政策,一定要關注股市的晴雨表功能,關注資產價格變動,以提高決策的前瞻性。同時,要切實改變目前宏觀決策機制中沒有證券業意見表達渠道的現狀。
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下,全球經濟和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雖尚無定論,但中國股市的晴雨表特征表明,中國經濟增長的環境堪憂,中國企業利潤增長的前景堪憂。此時,宏觀調控再不能沉醉于歷史數據的美好幻影中,應立即對未來可能的最壞情況做好充分準備。從目前來看,貨幣政策應大幅度快速降息,主動下調人民幣匯率,推動銀行加速放貸,拯救房地產市場,否則股市反映出來的經濟前景可能變成現實。
股市確已成為晴雨表
由于股權分置等制度缺陷的存在,中國股票市場長期地、時時地出現與宏觀經濟背離的情況。股改之前,上證指數連續4年出現了與宏觀經濟走向背離的持續下跌。股改極大改善了原有股市的若干重要結構和功能,股改后我國股市對經濟的代表性日益增強,最核心的中國企業都已成為上市公司;股市結構與經濟結構日益匹配,股市行業結構與整體經濟結構日趨一致,且兩者的增長結構也非常類似;股市的資源配置功能加強了對實體經濟的反映能力;股市國際化也緊隨中國經濟全球化的步伐。
根據中國證監會的統計,到2007年底,滬深兩市上市公司市值達到32.7萬億元,相當于GDP的132.6%;上市公司總市值與主營業務收入總和占GDP的比重達到34%。如果將上市公司比作宏觀經濟的抽樣樣本,那么當上市公司達到這樣的規模和總量時,起碼我們可以在統計上得出這樣的結論:股市在相當程度上,可以代表宏觀經濟。
股票的價格是投資者對上市公司未來的風險預期以及由此形成的估值水平決定的,股價是針對未來企業表現的情緒反映。1500多只股票的價格綜合起來,就形成了投資者對未來宏觀經濟表現的總體情緒。
現在我們的市場上有1億個股票賬戶,其背后的投資者,都是用真金白銀在投資未來。
與此同時,伴隨著機構投資者的發展,證券行業目前有1000多名來自證券公司、基金公司和相關機構的分析人員,每年的研究投入超過10億元。眾多的專業人士和投資者,花費巨資、耗費巨大精力,就在反復研究、翻騰1000余家上市公司及其代表的宏觀經濟——他們是對未來經濟走勢最敏感的一批人。
證券專業人士和投資者形成的總體情緒所反映的,就是股市為代表的資產價格的變化。所謂“晴雨”,皆在此集大成。
宏觀調控應充分尊重股市晴雨表功能
去年上半年,股市從2700點一路攀升至3700點,股市過熱實際上是經濟過熱的提前反應。此時各項宏觀數據依然相當良好,月度CPI除6月外,其余各月均不到103.5。當時,貨幣政策堅持只盯住CPI,不認為資產價格是貨幣政策應該關注的范圍。在本該堅決加息的上半年只加息兩次。直到第三季度,CPI指標突然三個月暴漲,突破了106的水平,央行才在下半年連續加息4次。由于本已滯后的利率政策對宏觀經濟的效用又存在時滯,在7、8、9三月連續加息的情況下,股市已經慣性飆升到5500點左右。與此同時,同樣代表資產價格的房地產價格也在不斷攀升,但遲至11月,針對房地產價格的金融政策才姍姍來遲,政策發布后不到兩個月,美國次貸危機的嚴重后果就開始顯現,世界經濟步入下行區間。
今年以來特別是在春節過后,股市對宏觀經濟發展尤其是上市公司盈利水平的悲觀情緒已經較為明顯,至今年6月,這種悲觀情緒已經非常明顯,股指亦回落到3000點的水平,但今年上半年一段時間內,防過熱仍然是宏觀政策的重要內容,6月15日,央行仍然出臺了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一個百分點的措施。到8、9兩月月度CPI由107以上暴跌至105以下時,保增長才成為政策主基調。
自股改以來,我國股市已經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出宏觀經濟晴雨表的功能。遺憾的是,本輪經濟周期從上行的后半段到下行至今,宏觀調控始終沒有充分體認到股市對經濟的先導作用,而是繼續依據滯后的宏觀經濟指標——如GDP、CPI等判斷經濟形勢。決策依據的滯后性往往會影響調控政策的有效性,因此,當前股市的大落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投資者對宏觀調控的信心在減弱。
股市、房市等資產價格的變動是未來經濟預期的提前反映,宏觀調控應該更好地對其未雨綢繆、防微杜漸,更多地站在未來研究和決策當下,以避免宏觀經濟出現大起大落,從而使金融市場、資本市場實現穩定發展。(作者為中信證券(600030,股吧)董事總經理、研究部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