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牌就是我們的目標”
2008-08-18 10:11 來源:中國自動化學會專家咨詢工作委員會
海爾,作為亞洲品牌500強唯一進入前十名的中國品牌。它是從一個“廢墟”上發展起來的民族企業,一個屬于中國人的自主品牌,僅用了短短20年的時間,即從強手如林的競爭環境中脫穎而出,率先實現了中國企業進軍世界級品牌的夢想—海爾用自身的發展歷程,描述了一個中國品牌在20年間被國際市場認可的神話。
1984年,海爾公司銷售收入只有348萬元,資不抵債147萬元,海爾從幾百個人的街道小工廠開始,現在收入達到了數百億元,是1984年的萬余倍。海爾的成功見證了中國品牌的成長歷程。
“海爾在不到20多年的時間里,能夠比較健康、快速的發展,主要靠的是創新精神。海爾價值觀的核心就是創新,世界名牌就是我們的目標。”海爾首席執行官張瑞敏如是說。
回顧海爾的品牌發展歷程,從1984年到1991年是其第一階段。海爾當時的主打產品是冰箱,海爾希望通過冰箱這個載體,不僅做冰箱,而是做海爾這個品牌,在這個環節中,海爾緊緊抓住質量與服務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在這個階段里,有一個廣為人知的故事,就是1985年的“砸冰箱”事件,在張瑞敏的帶領下,海爾一共砸了76臺質量不合格的冰箱,在許多海爾人看來,那錘子不僅砸在冰箱上,更砸在了海爾人心里。
第二個階段從1992年到1998年,是海爾多元化戰略階段,主要走的是兼并重組的道路,海爾先后以“吃休克魚”為理論根據,兼并了18家虧損企業,這其中海爾主要投入的是企業文化。在這個階段中,海爾走的不是“東方不亮西方亮”的路子,而是要求“東方亮了再亮西方”,將一個行業做深、做透,再去做另一個行業,要體現一個企業規模的競爭力,給用戶提供一系列家電完整的解決方案。
而這之后至今的第三階段,海爾全面進入國際化戰略階段。海爾希望將自己的競爭力、整合資源的能力擴展到全球各地,從企業的國際化轉變成為一個國際化的企業。
海爾創立國際品牌之路,總的原則是先有市場,后有工廠,先播種,再扎根方能開花結果。海爾在海外市場大多先以縫隙產品進入,在取得當地大連鎖的認可后,就可以得到很多訂單,通過訂單可以實現制作、銷售、設計三位一體,從而從單純產品輸出過渡到品牌輸出。
張瑞敏認為,品牌的建設發展離不開企業文化,海爾的基因是創新,要把創新基因植入到每一個人身上。海爾文化最外層是物質文化,再往里是制度文化,最核心的是價值觀,海爾的價值觀是創新,但如何創新,就要形成一個氛圍,使每個人具有這種文化。
兼并青島紅星電器和安徽黃山電視機廠之后,海爾是用海爾的文化和海爾的管理模式把這兩個企業盤活,進入了哈佛大學的MBA教學案例當中,這是第一家被寫入哈佛大學企業案例的中國企業。
漫畫是海爾企業文化表達的一個方式,企業文化有一些理念比較抽象,有的員工用他自己的理解畫一幅漫畫,在海爾畫了很多,有的理念幾個人來畫,畫得最好的、表達最清楚的拿出來大家共享。
發展一批跨國大企業、大集團,打造一批世界級的品牌,是這個時代的需要,是振興民族經濟的需要,也是增強核心競爭力、國際競爭力的迫切要求。海爾的實踐證明,創造世界品牌并非遙不可及。正如海爾曾經和仍然面臨許多強勁對手一樣,只要我們不怕困難、堅持開拓、不斷創新,就一定會實現創造世界名牌的目標。
(來源:中國經濟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