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苹果影院,最猛狂野性欧美XXXX,伊人精品网,欧美一区二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登錄

創業板吹集結號 地方政府搞大躍進

2008-05-05 17:18 來源:中國自動化學會專家咨詢工作委員會

    創業板相關管理辦法4月后公布,“五一”后有望推出首批創業板上市公司……兩會期間,證監會主席尚福林、副主席范福春以及深交所理事長陳東征對創業板的回應,仿佛給準備已久的擬上市企業和券商吹響了“集結號”。
  3月4日,深交所一位高層人士向記者透露,創業板所有準備工作已經就緒。“創業板上市資源在數量和質量上都沒有問題。”
  期待8年的創業板終于有了明朗消息,興奮的不僅僅是各地證監局及券商投行人員。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各地金融辦人士和企業都摩拳擦掌,隨時準備向創業板沖刺。
  一時間,創業板仿佛進入了大躍進時期。
  300家企業爭搶第一
  “我們準備上市已經有一年多了,等創業板規則出臺就上報申請材料。”興奮、期待和緊張這幾個詞,似乎已經不足以形容劉女士現在的心情。
  劉女士經營的是河南一家專門生產氣體檢測設備的公司,成立于1998年。在2006年牛市開始時,券商、創投和政府人士都找上了劉女士,那時她才知道,“自己的公司技術含量比較高,是細分行業的龍頭,在資本市場很有賣點。”于是,2007年春節后,她的公司開始籌備上市,并在最近完成了上市輔導。
  “上市的目標很單純,有了這筆錢,可以發展更多好項目。上市以后,企業也可以更規范地發展。”在劉女士看來,大家都想搶第一批創業板上市名額,因為第一批企業更可能受到市場追捧,也更能凸顯公司品牌價值。
  寧波遠東化工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金安坦言,自己看重的就是創業板概念。他告訴記者,年初就開始接受上市輔導,預計在創業板開閘時上報材料。
  更多企業還在準備過程中。浙江君浩科技有限公司執行總監張啟航告訴記者,他們公司去年10月份開始籌備上市,目前正在接受盡職調查,預計6月能完成股份制改造。
  根據深交所不久前券商項目摸底結果,目前總計有300多個已經成熟的項目可以隨時登陸創業板。而深交所理事長陳東征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首批登陸創業板的企業,“30~50家將是比較合適的選擇之一。”這意味著目前已經符合條件的上市企業中,有十分之一左右能夠成為首批上市的“創業板明星”。
  地方政府力挺
  苦等8年一朝開閘,創業板也引得各地政府行動起來。
  記者從浙江、河南等地金融辦人士處了解到,春節后,各地證監局、金融辦陸續召開了企業和券商聯席會議,商議給當地擬上市企業開辟“綠色通道”。“今年,我們省政府辦、國資委、發改委、工商稅務、土地、環保等成立一個聯席組織,對籌備上市的企業業務進行特批特辦。”河南一金融辦人士稱。
  其他各地政府亦不落后。早在去年8月,上海市經委、市科委和上海市證監局就聯合頒發了《關于實施上海中小企業改制上市培育工程的意見》,挑選出100家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具有高成長性特征、有上市意愿的中小企業進行重點培育,推動企業改制上市進程。
  除了“綠色通道”外,各地政府還紛紛出臺財政補助措施鼓勵企業申請創業板上市。據了解,深圳市政府今年計劃出資1.8億元資助本地中小企業上市,比去年的8500萬元有了大幅增加。按照深圳市相關規定,如果企業在境內上市將可以獲得310萬元資助,在境外上市則資助210萬元。
 
創業板吹集結號 地方政府搞大躍進(2)
 
 
  深圳市貿易工業局局長王學為表示,目前深圳市符合創業板上市條件的企業有1100家左右。而浙江君浩的張啟航告訴記者,在今年2月的“溫州論壇”上,浙江省證監局局長王寶桐也稱,浙江有108家企業符合條件準備上市,預計能在創業板中占到三分之一份額。王寶桐還強調,希望溫州企業能在5月前完成上市所需各項準備,浙江省證監局計劃上報20至30家浙江企業爭取首批創業板上市。
  券商博弈上市策略
  此時,券商投行人員更是忙得不可開交。3月4日和5日間,記者聯系的多家券商投行人員都在武漢、北京等地出差為項目奔波,言語中充滿了對創業板的熱切期待。
  “自去年年底,我們就開始給企業做上市輔導,早就把一批項目牢牢抓在手里,第一批上市企業中肯定有我們的份額,關鍵是能上多少家。”上海一家有40位保薦人的券商投行總經理直言,只要創業板一開,他們馬上就有項目報上去。
  “現在是等創業板細則明朗,才好選擇合適的上市策略。”深圳一家創新型券商資本市場部人士認為,各家券商都跑馬圈地爭取了不少好項目,但由于保薦人數量有限,上市策略就顯得尤為重要。“創業板這么火熱,就要考慮如何有效提高保薦人利用率的問題。”上述人士解釋。
  該人士說,有些企業在中小板排隊時間比較長,相比創業板,中小板融資成本也相對較高,所以雖然達到中小板上市標準,也對創業板很感興趣。“雖然創業板明確提出要推動企業批量上市,但從目前創業板火爆的情況看,很有可能排隊時間更長。”因此,他們準備等創業板具體規則出臺后,再確定手中項目的上市策略。
  上述上海券商投行總經理說,他們將主要根據企業業務性質制定不同的上市策略。“如果企業有創新模式,過往紀錄能說明成長性和創新性,科技含量比較高的項目自然往創業板上排隊。而對于一些運營比較穩定、復制性比較強的成熟行業中的公司,則更多選擇中小板。”相關報道見A23
 
  相關訪問
  外資PE搶灘
  創業板推出在即,國內各方紛紛摩拳擦掌準備大干一場的同時,而對創業板覬覦已久的外資PE亦不甘落后。
  成功地把分眾傳媒推向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麥頓投資公司就是一例。目前麥頓投資已在中國投資了9家企業,其中3家已經在海外資本市場成功上市。
 
  3月6日,本報記者在長江商學院專訪了麥頓投資合伙人邱立平。
  《中國經營報》:對于即將推出的創業板,你們做了哪些準備?
  邱立平:我們目前手中儲備了部分項目,當然主要還是要推到國外市場上市,但是我們一直在尋找合適的投資對象,準備經過幾年的運作之后把它們推向創業板上市。
  《中國經營報》:近幾年,PE在中國可以說是大行其道,PE對中國企業發展意味著什么?
  邱立平:應該說,推動企業和經濟的發展,PE起到了一個非常大的作用。作為財務投資者,PE一般都是參股而不控股,對企業而言,這可能比戰略投資者要實惠得多。PE給企業提供資金,讓企業的發展更上一層樓,然后幫助他們上市,而自己通過二級市場退出,獲取投資收益。走到這一步,就是PE和企業的雙贏。
[page_break]
  《中國經營報》:新修訂的《合伙企業法》增加了有限合伙制度,這對PE行業是個好消息,你怎么看?
  邱立平:這是有利于推動風險投資行業發展的。事實上,國外PE普遍采用有限合伙制度,使得資金和專業投資人結合起來。國內現在放行有限合伙制度,顯示管理層對規范和推動PE行業發展的良苦用心。
  《中國經營報》:在外資PE淘金的同時,本土PE公司近兩年也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并嶄露頭角,作為一家外資PE的合伙人,你覺得外資PE和本土PE有哪些差別?
  邱立平:從風格上講,外資PE的投資規模比較大,本土的多偏小。像我們一般起點在2000萬美元以上,而本土的則多在幾百萬元或者幾千萬元人民幣,從這個意義上講,兩者之間沒有很明顯的競爭關系。但是到2009年之后,估計將會有一批本土PE發展起來,因為他們培育的公司將會紛紛上市,尤其是創業板的推出,更助長了這種態勢。這將使得他們的獲利相當可觀,規模也相應的迅速擴大,同時巨大的財富效應也可能吸引更多的資金投向PE行業。
 
5月掛牌無懸念 創業板首批明星來自中小板
 
 
  來源:中國經營報 作者:盧遠香、巫燕玲
  候場十年的創業板終于等來登臺時刻。
  兩會期間,證監會主席尚福林明確指出:創業板上市發行辦法4月公布,預計5月實現首批企業掛牌上市。
  “深交所希望從中小板擬上市企業中轉移一部分企業到創業板上市。” 深圳一家大型創投企業投資經理向記者透露:“深交所前兩天開會,提出創業板要‘優中選優’,首批上市企業名單中,將有相當一部分來自原擬在中小板上市的企業。”
  “速度”制勝
  多位券商投行人士向記者證實了這一消息。國信證券投資銀行資本市場部總經理龍涌告訴記者,“目前已準備比較充分的項目,大部分源自打算在中小板上市的企業。”
  記者了解到,原本準備在中小板上市的企業,財務狀況相當不錯,3年凈利潤普遍超過4000萬元,甚至高達5000萬元。
  “中小板上市資源分流到創業板,意味著創業板首批上市企業素質將被整體拉高。”上述投資經理說。自去年開始,創業板門檻一直是各方關注焦點,市場普遍擔心,門檻太低會導致深圳創業板與香港創業板市場一樣“波瀾不驚,交投不活躍”。如果擬在中小板上市的公司轉道創業板,創業板上市資源質量顯然更有保證。
  事實上,由于首批上市企業具有眼球效應,更可以盡快上市融資,不少原來準備在中小板上市的企業,也非常樂意“改嫁”創業板。
  “中小板上市通道特別擁擠,現在在證監會排隊等候上市的企業就有200家左右。”前述投資經理說。而據記者了解,自2004年6月中小板“開張”到現在近4年時間里,只有221家企業在中小板掛牌上市。也就是說,現在在證監會等待審批的企業與4年來全部上市企業數量相當。
  “與主板和中小板逐個審批不同,創業板可以30~50家企業一次性批次上市,能夠盡快融資發展企業項目。”深圳一家醫療器械公司老總對創業板的“速度”頗為心動。
  創投迎接狂歡
  “僅去年,我們就投資了43家項目,至少10家可以達到創業板上市標準,估計首批上市企業中會有我們投資的企業。”深圳市創新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創新投資發展研究中心的總經理李夏頗為興奮。
  深圳大部分創投機構都為創業板積累了不少的項目資源。深圳市達晨創業投資有限公司投資經理羅罡說,他們去年成立了創業板部,專門為創業板的擬上市企業服務。“去年投資了20家企業,目前都已達到創業板的上市標準。”令羅罡興奮的是,“我們投資的企業,確定可以首批上市的就有四五家左右,其中深圳本地企業占一到兩家。”
  深圳創投機構占了全國的三分之一。在等待創業板的10年間,他們把深圳的好項目都“翻了一遍”。在李夏看來,上海和北京的科技研發技術力量較強,而深圳更多的是高科技制造業。“深圳有很多企業是隱形冠軍,在某個高科技產品市場占有率全世界第一。”
  正因為深圳是這樣一個上市資源的福地,項目拼搶也特別兇。羅罡告訴記者,PE(私募股權基金)進入深圳項目的成本較全國其他地區都要高,中晚期項目一般都已達到10倍以上市盈率。盡管如此,創投機構仍然期望能通過上市退出獲得豐厚回報。“預計創業板發行市盈率在20倍左右,而二級市場股價估計可以到50倍(市盈率)。”羅罡預計。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