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特稿:我國重點工程建設五年回眸
2008-03-26 10:21 來源:中國自動化學會專家咨詢工作委員會
2月22日,西氣東輸二線工程開工。這條9102公里的“長龍”建成后,對于優化我國能源結構,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造福廣大人民群眾,具有重大意義。
過去五年,我國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一個個重點工程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回眸五年,在經濟社會各個領域,從交通能源奧運工程,到航空航天高新技術,再到疾控體系社會事業,一系列重點工程項目的建設深刻改變著我國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比較薄弱的狀況,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良好開局夯實了基礎。
青藏鐵路全線通車京滬高鐵即將開工
鐵路是國民經濟大動脈。五年間,列車駛上了“世界屋脊”,連接我國最重要的兩個城市圈的京滬高鐵經過緊鑼密鼓的籌備、立項,即將開工。
2006年7月1日,西部大開發標志性工程青藏鐵路,經過建設者五年奮戰,全線開通并實現安全平穩運行。青藏鐵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鐵路,對西藏、青海的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巨大拉動作用。同年,我國第一條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高速鐵路京滬高鐵經國務院批準立項,預計2010年投入運營。
鐵道部部長劉志軍表示,過去五年是我國鐵路建設規模最大、技術標準最高、成就最為顯著的五年。鐵路系統加快實施《中長期鐵路網規劃》,發展完善鐵路網建設取得了重大成果。五年間,全國鐵路完成建設投資5220億元,比上一個五年增長82%;共投產新線6140公里、復線2808公里、電氣化鐵路6529公里。
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國家優化能源結構與布局
能源是國民經濟的命脈。面對我國經濟發展遇到的能源瓶頸和環境壓力,五年來國家通過西氣東輸、西電東送等重點工程,形成了橫貫東西的能源大動脈,并優化了能源結構。
西氣東輸工程2002年7月開工,西起新疆輪南、東至上海,全長約4000公里,2004年12月實現全線供氣,清潔能源天然氣源源不斷地送往能源短缺的東部地區。
隨著貴州至廣東第二回±50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雙極在2007年12月正式投運,南方電網已形成10條西電東送大通道,輸電能力達到1650萬千瓦,是2002年底的4.5倍。西電東送工程有力地緩解了東部省份的電力瓶頸。
三峽工程建設全面收尾南水北調完成六成投資
作為水旱災害頻繁的國家,水利工程建設至關重要。五年來,三峽工程建設進入全面收尾階段,南水北調進展順利,水利工程防洪、發電、配置水資源功效進一步發揮。
2003年6月,三峽工程蓄水至135米,2006年10月,三峽庫區水位升至156米,防洪功能和航運效益提前實現。截至2007年底,除升船機和部分發電機組尚未建成投產外,其他項目已全部建成。今年三峽工程主體工程將基本結束,全面轉入運行期。南水北調工程2002年12月開工,截至2007年底累計完成投資占在建設計單元項目總投資的60.7%。今年,中線京石段工程力爭實現臨時通水目標,全年將向北京安全供水3億立方米。
水利部有關負責人表示,我國水利工程建設重點正發生轉移,在鞏固以防洪為重點取得成果的基礎上,將把水資源配置作為重點,促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劉錚、周英峰)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