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江模式新發展:中國縣域現代化道路探索(書)
2008-01-18 16:27 來源:中國自動化學會專家咨詢工作委員會
內容簡介:
20世紀80年代,晉江曾以“晉江模式”蜚聲國內外,1992年撤縣建市后,“晉江模式”又有了新的發展和飛躍,將晉江帶上了“以三化促兩協調”的縣域現代化道路:即通過以產業集群、品牌經濟為標志的工業化,以城鄉互動、功能優化為動力的城市化,以關注民生、共享和諧為目的的社會事業現代化,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和社會經濟協調發展。晉江現代化建設充分地踐行了黨的科學發展觀和和諧社會建設的指導思想,為我國縣域現代化建提供了許多有益的啟示和經驗。
目錄
總報告晉江縣域現代化探索和啟示…………………………………………………………1
一晉江經濟社會發展成就………………………………………………………………2
二晉江模式新發展:縣域現代化道路的探索…………………………………………11
三晉江模式新發展的內涵與特征………………………………………………………22
四晉江模式新發展的經驗及啟示………………………………………………………33
五晉江模式新發展的前瞻性思考………………………………………………………38
第一章晉江工業化發展道路…………………………………………………………………43
第一節從小農經濟到現代工業…………………………………………………………43
第二節工業化中后期階段………………………………………………………………53
第三節多產業集群共同發展……………………………………………………………59
第四節走向新型工業化道路……………………………………………………………66
第五節工業化進程中的農業和第三產業………………………………………………73
第二章晉江市場經濟模式與市場化道路……………………………………………………80
第一節市場經濟與市場經濟模式辨析…………………………………………………80
第二節晉江市場化道路的演進與特征…………………………………………………84
第三節民營企業與民營企業家群體的壯大……………………………………………97
第四節專業商品市場與品牌經濟的形成………………………………………………104
第五節資本市場中晉江板塊的崛起……………………………………………………112
第三章城市化發展道路………………………………………………………………………121
第一節城市化歷程………………………………………………………………………123
第二節城市化內涵的發展………………………………………………………………132
第三節外來流動人口與晉江城市化……………………………………………………138
第四節城市化的經驗啟示及面臨的挑戰………………………………………………144
第四章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階層結構………………………………………………………150
第一節現代化與社會階層結構…………………………………………………………151
第二節經濟社會發展與晉江社會階層結構變遷………………………………………155
第三節社會階層主要特征………………………………………………………………163
第四節晉江模式及其新發展的階層視角解讀…………………………………………171
第五節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階層結構調整……………………………………………174
第五章社會事業發展與和諧社會建設………………………………………………………180
第一節社會事業發展……………………………………………………………………181
第二節社會事業改革……………………………………………………………………193
第三節社會事業與和諧社會建設………………………………………………………201
第四節社會事業發展面臨的問題與建議………………………………………………204
第六章政府管理現代化的探索………………………………………………………………216
第一節政府管理體制改革與職能轉型…………………………………………………218
第二節市場化進程中的政府與企業互動………………………………………………232
第三節政府與公民社會發展和公共秩序維續…………………………………………245
第四節晉江政府管理現代化經驗啟示和問題…………………………………………256
第七章晉江精神與晉江現代化………………………………………………………………262
第一節晉江發展的文化解讀……………………………………………………………263
第二節晉江精神對晉江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275
第三節縣域現代化與晉江精神的提升…………………………………………………289
附錄一永不停止晉江模式的探索不斷深化科學發展的實踐………………………………294
附錄二1978~2006年晉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304
參考文獻…………………………………………………………………………………………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