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能源與環境 與諾貝爾獎獲得者面對面
2007-12-24 15:50 來源:人民日報
礦物燃料繼續不受限制地使用將大大改變地球的氣候,這實際上將影響所有的生物。現急需新視野,只有對全新能源迅速而又竭盡全力地進行研究開發并投入足夠的資金支持,才能改變這種趨勢。現在,非常需要在科技開發方面取得重大進展。這已經成為我們對后代艱巨而又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們對這樣的責任既不能疏忽又不能延緩。
——卡羅·盧比亞(198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多學科研究正在使納米科學及納米技術成為令人神往的新領域。從民用工程至先進的分子電子學的應用,甚至有望改變經濟學。這些基礎性的進展暗示著,在我們口袋中的超級電腦及可輕易地抵擋超級颶風及劇烈地震的建筑物將成為現實。
——哈羅德·克羅托(1996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
溫室氣體對地球如何變暖,氣候有哪些變化,氣候變化對農業、健康有哪些影響,以及不同國家如何適應的分析還在進行中。人們尚無法預測地球可承受的溫室氣體的最高濃度是多少,因此也無法制定全球性“配給”方案。毫無疑問,最惡劣氣候的受害者將是農村的貧困人口,經濟發展是重要的防護。目前迫切需要實施一個宏偉的計劃來研究、開發和探索新的經濟型能源和碳截存位置。發達國家應向欠發達國家提供財政和技術支持。
——托馬斯·謝林(200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沃爾特·科恩:
能源使用將出現分水嶺
本報記者牟宗琮崔寅
沃爾特·科恩教授是1998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現擔任美國能源部基礎能源科學顧問委員會委員。
記者:我們知道,您在不同的場合都介紹人們去觀看由您制作的《太陽的力量》這部紀錄片,它向人們傳達了怎樣的信息?
科恩:太陽能是一種廉價、清潔的可再生能源。我們現在亟需關注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和利用。通過這部片子,我們想讓普通民眾也能認識到眼下全球的能源狀況:本世紀中葉,也就是2050年前后,全球能源的使用將出現一個分水嶺——之前,石油是世界上最主要能源;之后,其儲量將急劇減少;而再過20年,很可能被消耗殆盡。這一事實足以震驚全人類。我們認為,讓人們及時認識到可能出現的人類危機至關重要。我們現在急切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資金和人力資源進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和利用。
記者:您從事的主要領域是物理學研究,近些年開始關注能源與環境問題,您是何時開始關注能源與環境問題的?
科恩:很難講是從何年何月開始。物理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涉及到能量的轉化問題,可以說,多數物理學家都會在研究時考慮到能量的問題。人們的生活在各個方面都涉及到能源,物理學家對此也會加以關注。我也注意到,全球的能源狀況令人擔憂。如果說我對能源問題的關注有什么時間標志,那就是美國總統布什的上臺。布什上臺后很快就終止執行克林頓在任期間簽署的《京都議定書》。按照美國的政策體系運作方式,議定書在總統簽署后,只有經參議院批準之后才能生效。布什政府上臺后不久即收回了克林頓總統的簽字,而此時《京都議定書》還沒有經過參議院的批準。他給出了兩條理由:一、是否存在全球變暖尚存爭議,并不確定;二、應對全球變暖代價高昂,即按照《京都議定書》的要求,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對美國經濟而言,負擔沉重。事實上,任何有關科學的問題,都沒有完全意義上的確定性。如果說人們對某一問題尚存爭議就不去加以解決,那么任何問題都不會得到有效的解決。
記者:現在,布什政府的態度已有所改變嗎?
科恩:應該說,有很大改變。出現這種變化有幾個原因。首先,支持布什先前觀點的人少了,特別是近三四個月來,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公布了一項非常重要的報告,來自世界各地的50多名權威專家參與了問題研究和報告的制定。報告的一個結論是,氣溫微小的變化也會給地球帶來深刻影響。所以,雖然布什總統以前很少提及氣候變暖的問題,現在也不得不對這一問題加以重視。當然,新出現的民主黨控制下的國會對氣候變暖有著與總統非常不同的觀點,這也是其中的一個原因。另外,在當前的背景下,有關能源和氣候等問題,對經濟發展、選舉結果都會產生重要影響,所以總統還面對著這一方面的壓力。[page_break]
發展與環保有點像拉鋸戰
埃德蒙·菲爾普斯:
初識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埃德蒙·菲爾普斯,只是一位白發蒼蒼、神閑氣定的老人,但74歲的他正是因在宏觀經濟政策研究方面的杰出貢獻而贏得200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經濟學大師。
值得一提的是,菲爾普斯與中國頗有淵源,他曾多次訪華,為中國經濟的發展獻計獻策。
可持續發展有利于環境保護
“我對中國的發展非常有興趣。多年來,我一直致力于研究有關中國的發展戰略和經濟政策等方面的問題。”菲爾普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饒有興致地說。
菲爾普斯曾多次在演講中稱,中國經濟表現非常好,這得益于中國在過去20多年來選擇了非常正確的經濟政策。中國目前的發展模式,從經濟學的角度看是合理的,但也是復雜的。
菲爾普斯對中國政府所堅持的可持續發展理念表示贊賞,認為從經濟學角度而言,可持續發展特別是可持續的經濟增長十分重要。他還強調,快速的經濟增長并不是關鍵所在,而充分考慮到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卻又不乏創新與活力的發展才是關鍵。
“如果這種創新型經濟是我們的目標,那我們就要考慮到破壞環境的結果反過來會如何影響經濟發展。”他認為,盡管如此,我們還是要提倡創新型經濟,這是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但與此同時,經濟發展一定要有利于環境保護,否則將毫無意義。
發展中國家應得到特殊對待
當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發生沖突時應該怎么辦?這是菲爾普斯此次被問到最多的問題。記者再次拋出這一問題時,菲爾普斯給出了一個經濟學家特有的縝密思考后的回答:“如果發生沖突,有時候環境可能要讓步,有時候經濟需要讓步,有一點像拉鋸戰,這兩個力量之間會相互拉扯。”當然,他也強調,如果一個國家在節能減排方面不能擔負起自己應負的責任,那么國際社會需要督促其認真對待這一問題。
菲爾普斯還認為,給碳排放征稅或許也是一個解決辦法。這種做法在歐洲很常見,但在美國,出于政治因素,對大型天然氣、石油企業征收排污稅則很困難。
菲爾普斯指出,經濟發展其實也可以在促進節能減排等方面起作用。比如,將一些污染型的企業搬到了一個對市區環境影響小的地方。再者,政府可以建立一些市場競爭機制,競爭能帶來更多效率,同時政府要遵循公平公正的競爭原則,不能將新企業排除在外,還要保證更加有力的管理。
談到各國環境保護的責任問題時,菲爾普斯認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應承擔共同但有區別的節能減排義務,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經濟正處于飛速發展的階段,應該給予特殊對待,而不應將這種快速發展的勢頭打斷。美國四五十年代也污染過很多河流,但經濟發達后,這些河流也都被治理好了。
最后,菲爾普斯對記者說,中國有很好的發展前景,中國人民擁有敢于冒險、樂觀向上的精神。“我有信心,中國的努力會有美好結果”。[page_break]
理查德·施羅克:
向電動汽車時代靠攏
在諾貝爾獎100多年的頒獎歷史中,2005年的諾貝爾獎被首次頒給“綠色化學”學科領域。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理查德·施羅克教授是三位獲獎者之一。根據諾貝爾獎委員會的解釋,施羅克教授提出的有機合成復分解反應理論使化學反應過程更有效,使這個過程更為綠色,更為節能,對環境更為“友好”,因而代表著通往“綠色化學”邁出的偉大一步。
記者:在您看來,北京迎來一個碧水藍天的綠色奧運需要在環境方面做出哪些努力?
施羅克:對于北京目前的環境造成污染的因素有許多,但汽車尾氣是一個主要污染源。中國需要竭盡一切可能減少尾氣污染。當然,人們總不能不開車,禁止人們開車上路是不現實的。但是,我們可以使用那些以乙醇或其他環保燃料為動力的汽車,這是有可能逐漸取代柴油、汽油等傳統燃料的一種措施。從長遠來看,我們必須逐漸向電動汽車、乙醇燃料汽車、太陽能驅動汽車等新型動力過渡,我個人估計最終還是要向電動汽車時代靠攏。但是發電也需要耗費煤炭等會造成環境污染的原材料,這也是在以間接的方式燃燒碳基燃料。
因此,我們必須采取有力措施大幅度減少傳統燃料的使用,向非碳基燃料迅速過渡,以逐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譬如說,太陽能便是很有發展前景的一種替代燃料。
記者:本屆諾貝爾獎獲得者北京論壇的主題是“能源與環境”。您對世界范圍內減少二氧化碳氣體排放的前景如何評價?這一進程可能呈現何種趨勢呢?
施羅克:西方有句俗話,“事情在變得更好之前永遠都是變得更壞”。二氧化碳氣體的排放形勢日益嚴峻,我們必須繼續目前的減排措施,并實行重大變革,才能扭轉這一趨勢。這一進程可能會花費很長時間,也可能需要我們做出某些犧牲,但是我們必須從根本上改變當前的情況。在具體步驟上,我們必須減少煤炭、柴油、汽油等二氧化碳氣體來源的使用,因為這些燃料不僅帶來了溫室氣體,還會產生硫化物等有毒物質。所以,減少這些燃料的使用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和改善環境的重要步驟。
記者:中國政府非常重視二氧化碳氣體減排工作,已經明確把節能減排作為經濟結構調整的首要任務和突破口,并為此做出了專門部署。您如何評價中國政府在這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施羅克:中國政府朝著這一方向做出的努力無疑是一種崇高的嘗試。貫徹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減少硫化物排放、減少懸浮顆粒、更加高效地燃燒石油等方面的措施是一件非常具有挑戰性的事情,但是我們必須朝這個方向做出努力。
記者:發達國家中,節能、環保和減排的意識很強,經驗也很豐富。您對中國政府的節能減排措施會提出哪些有針對性的建議?
施羅克:政府需要將節能、減排和環保的措施納入立法軌道。比如說,出臺詳細的法令要求火力發電廠妥善安置煤炭燃燒帶來的二氧化碳氣體,例如埋入深海等。這一強制立法過程之所以不可或缺,是因為單純依賴市場的力量是根本行不通的。減少污染和溫室氣體排放毫無疑問會提高企業的成本、影響企業的利潤,因此指望它們自發采取措施是不現實的,必須通過立法強制推行。
我給中國政府的建議可以用一句話總結:繼續關注,繼續投入,控制污染,貫徹始終。中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之間可能出現一些沖突的地方,需要付出其他很多國家已經不再需要付出的代價,但是,我們必須對地球的環境負責。[page_break]
馬丁·格林:
本世紀末是太陽能的世界
“如果這個世界足夠理智,我預計,本世紀末是太陽能的世界。”馬丁·格林教授說這句話時語調平緩,仿佛這將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馬丁·格林,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教授,世界著名的太陽能利用技術專家。他曾榮獲2002年“優秀民生獎”,該獎每年在諾貝爾獎頒獎前夕在瑞典頒發,以表揚在全球對民生最有建設性貢獻的實踐經驗,被稱為“另類諾貝爾獎”。
他說,本世紀成為太陽能的世紀,這在技術上是可能的。到本世紀末,太陽能將為人類提供大部分所需能量,據德國科學家估計,這一比例為64%。在他擔任執行研究主任的新南威爾士大學超高效光電學研究中心,單晶硅太陽能電池的光電轉化率達24.7%,非常接近此種太陽能電池轉換率的理論最高值30%。他說,“與核能技術相比,太陽能技術取得進步不會是大問題”,太陽能電池的光電轉化率有望在未來5至6年得到進一步提高。
對于太陽能產業化面臨的主要問題——高昂的成本,馬丁并沒有表示過多的擔心。他說,煤電價格最初也很高,但20世紀50年代,澳大利亞的煤電價格最終便宜下來。人們把現在的太陽能技術與煤電技術進行對比“是不公平的”,因為太陽能發展時間非常短,而煤電技術已經發展了100多年。
當然,馬丁也承認,石油和煤炭發電產業將對太陽能的發展構成挑戰。因為,在一些國家,特別是美國,能源政策經常會受到石油和煤炭公司利益的影響。為此,他希望各國政府能夠干預能源發展,讓清潔能源逐漸取代傳統的能源。
“未來10到20年,可能會產生一個從化石能源轉向生物質能、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過渡期。”這是在北京期間,馬丁多次提到的一句話。這一判斷,反映了他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關注。
“我們希望在不遠的未來通過太陽能發電來滿足1/4的能源需求。”馬丁認為,全球已經初步具備了這樣的條件。一些研究成果顯示,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除了太陽能發電之外,沒有更好的替代方案。
對于中國在清潔能源領域取得的成就,馬丁贊賞有加。他說,中國是太陽能市場的主要推動者之一,“中國太陽能光電市場在過去10年以每年40%的速度增長,其制造的設備主要用于出口,而且增長最為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