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十七大報告看經濟發展新趨勢
2007-12-19 16:35 來源:中國自動化學會專家咨詢工作委員會
新華網北京10月20日電:十七大報告提出,當今世界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當代中國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革。機遇前所未有,挑戰也前所未有,機遇大于挑戰。十七大代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部長盧中原在討論中指出,今后經濟發展必須轉變方式、突出發展成果共享、正視發展中的挑戰。
經濟發展的四個協調
今后,中國經濟發展方式將發生新的轉變。盧中原代表說,過去我們一直倡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而在十七大報告中,代之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一詞之差,含義深刻。”盧中原代表說,經濟增長主要是著重于總量,更強調了經濟本身;而十七大報告中新的表述,更注重經濟與其他事業的協調性,更突出了“好”字。
從十七大報告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中,已經看出了這種轉變。盧中原代表說,有四個方面的協調需要在實際中重點落實:一是翻兩番必須建立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二是區域協調互動發展機制以及主體功能區的基本形成;三是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尤其要突出消費;四是發展動力的協調,決不能僅僅依靠投資拉動,而要更多強調改革和自主創新的推動。
“這四個協調,最終是要求速度、質量、效益的相互統一。”盧中原代表說。
改善民生的五個重點
對于經濟發展而言,更要強調發展必須為了人民的利益,同時由人民來享受發展的成果。盧中原代表說,其中一個重要的表現就是改善民生,有五個重點方面。
優先發展教育,這是提高人口素質的根本之策。中國人力資源豐富,但是人的整體素質并不高,這不但影響了發展,而且也影響了個人擇業的能力。保證公平的教育,可以做到每個人起點的基本公平。
以創業帶動就業,這是一個新的提法。這個新的思路確定了在就業工作中政府和個人的定位,政府側重于培養環境,而個人更多地要發揮創造性、主動性。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尤其是強調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貧標準和最低工資標準,建立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更多關注低收入者和工薪階層的收入。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
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凸顯了政府的保障功能,凸顯了農村保障體系的建立,讓所有人能夠享受到基本的保障,分享到發展的成果。
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要求。低收入者群體,常常有家庭因病而陷入貧困。對于這部分群體而言,生活水平的穩定和提高,更需要基本的醫療保障。
不容忽視的四個挑戰
改革開放29年已為經濟進一步發展建造了一個新的更高的平臺,具備許多有利的條件。盧中原代表說,也應該注意到有四個挑戰,提前做好應對的準備。
一是資源環境的壓力加劇。這對我們轉變發展方式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能不能解決這個問題,關系到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關系到能否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勝利。
二是關鍵領域的改革還不到位。比如在行政管理體制、財稅體制、經濟社會考評體系等方面,還有不少不適應科學發展的地方,需要盡快解決。
三是區域發展需要進一步增強協調性。尤其是主體功能區的劃分,要求不同的地區采取不同的發展目標、模式。另外,不同地區盡管經濟發展水平有差距,但公共服務需要進一步均等化。
四是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中國主動加入全球化進程,向世界貿易體系開放。中國與全球經濟的互動越來越明顯,這要求我們必須時刻關注來自外部的各種影響,確定國內經濟工作的各項政策。(記者趙承、顧立林、董峻)
相關新聞鏈接:
十七大報告指明完善宏觀調控體系方向
新華網北京10月19日電:十七大報告在闡明未來完善宏觀調控體系的具體任務時強調,要“綜合運用財政、貨幣政策,提高宏觀調控水平”。專家指出,這意味著我國未來將進一步強化財政、貨幣兩大政策“組合拳”聯動發揮宏觀調控作用。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長李揚19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報告對完善宏觀調控的具體內容做了原則性規定,雖然沒有具體細節,但指明了我國未來完善宏觀調控體系的方向和根本原則,將更加強調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是國家調控宏觀經濟運行的兩大政策體系,而且,它們的調控都集中于社會經濟中的貨幣資金的流轉與運行。由于調控對象的一致性,兩大政策體系在資金方面客觀上存在著‘犬牙交錯’、相互影響的關系,它們之間應當協調配合,當屬天經地義。”李揚說。
今年財政部宣布發行1.55萬億元特別國債,這一有助于回籠貨幣的措施被視為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協調配合、加強宏觀調控的“創新之舉”。
李揚說,國家之所以強化兩種政策工具綜合運用,與現在我國面臨的宏觀調控形勢有關。
當前我國面臨國際收支失衡、流動性偏多的雙重挑戰。今年前9個月,我國外貿順差達到1856.5億美元,超過去年全年的1775億美元。按此進度,全年外貿進出口總值有望首次突破兩萬億美元。目前,我國外匯儲備也已經達到1.43萬億美元。
與此同時,通脹壓力不斷上漲。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9個月份,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上升了4.1%,其中8月和9月的上漲幅度分別達到6.5%和6.2%,為近10年來最高。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朱之鑫18日在十七大新聞中心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說,中國當前經濟運行中的矛盾和問題還比較突出,集中表現為經濟增長由偏快轉向過熱趨勢尚未緩解。
面對復雜的經濟金融局面,單靠貨幣政策已經難以穩定通脹預期,一個更重要的課題是如何進行財政貨幣政策的有效配合。
為配合國家實現宏觀調控目標,我國財政政策近年來也經歷了一系列調整,從1998年為解決國內總需求不足轉向擴張性的積極財政政策,到2003年為預防出現通脹又逐步轉向穩健財政政策。近年來,我國通過調整出口退稅等一系列財稅政策配合國家產業調整政策。
與此同時,2003年初,針對我國經濟運行中出現的過熱苗頭和影響經濟的各種不確定因素,我國在繼續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基礎上,也進一步加強貨幣信貸總量調控,促進經濟持續平穩較快健康發展。
面對經濟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和新挑戰,我國宏觀調控政策的未來走向引人關注。黨的十七大代表、財政部部長謝旭人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透露,財政部門正在積極穩妥地推進財稅改革,下一步重點就是綜合運用支出、稅收、國債、財政補貼、轉移支付等財政政策工具,并與貨幣政策相協調,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為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善創造良好的經濟環境。
而十七大代表、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接受中外記者采訪時也公開表示,下一步將綜合運用包括利率、匯率、存款準備金率、公開市場操作等多種手段加大貨幣政策力度。
今年10月13日,我國宣布今年內第8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官方資料顯示,從2003年至今,我國已經累積13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7個百分點。此外,從2004年至今,我國還7次上調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共1.89個百分點,8次上調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共1.98個百分點。
“各國實踐均告訴我們:由于一種政策工具只能實現一項政策目標,要實現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兩個經常不相容的宏觀調控目標,至少需要兩種以上的政策工具。”李揚說。
他表示,各個宏觀部門下一步重點應該考慮怎樣加強彼此之間的溝通和協調,并應建立正式的經常性溝通機制。“只有認識到協調的必要性并主動采取配合措施,宏觀調控的效力才會增強;相反,宏觀調控的效力就可能打折扣。”他說。 (記者韓潔 張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