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化強國之德國篇
2007-12-18 15:45 來源:自動化網
[導讀]:德國是僅次于美國、日本的經濟發達國家,其經濟實力與經濟發展水平居歐洲共同體國家首位。工業是德國國民經濟的決定性部門,煤炭、發電量、汽車、船舶、機械、化纖、塑料、合成橡膠、硫酸、燒堿、鋼鐵等的產量,均居世界前列。工業結構以重工業為主,機械、汽車、電氣、化學工業,是工業的“四大支柱”,新興的石油加工、電子,核能、航空航天等工業發展迅速。
德國概況:
德國工業發展歷程:
德國概況:
德國工業發展歷程:
|
德國化學工業發展歷程: |
德國是歐洲最大、全球第三大的化工生產國,年銷售額達1420億歐元。在德國約有1,900家化工企業,445,000員工,占全歐化工工作崗位的三分之一,占全歐銷售額的四分之一。因此,化工是德國工業的一個最重要的產業。 |
|
德國電力行業發展歷程: |
德國是世界上電力工業較發達的國家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德國的電力工業已相當發達。兩德合并后裝機容量與年發電量均占世界第5位。德國電力工業的發電燃料構成以及工業的組織機構上正在進行調整和變化。發電燃料構成的調整是逐步減少核電和發展再生能源,重點發展風力發電。 |
|
德國其它行業發展歷程: |
德國傳統的行業為鋼鐵、造船、采煤、紡織和化工等。汽車、電氣工程、機器裝備制造和信息產業是德國經濟的支柱產業;汽車和機械仍在出口中占據主導地位。制藥業、醫療器械、物流管理、研發和航空航天業發展迅速,目前已經成為德國經濟新的增長點。 |
德國自動化企業介紹:
| |||
工業控制在歐洲非常重要;它在自動化工業中的份額遠遠高于北美和亞洲。自動化和控制是維持德國乃至全歐洲汽車和機械制造高品質的關鍵技術。一臺機器的根本價值就在于電動和氣動的控制方法。如果它與前一個型號或其它機器相比必須具有優勢,那么提高的地方將會是它的控制方式。 | |||
西門子 | 倍福Beckhoff | 圖爾克TURCK | E+H |
博世力士樂 | 威圖(RITTAL) | 威瑯電氣 | 魏德米勒 |
穆勒MOELLER | 倍加福P+F | 費斯托FESTO | 施邁賽SCHMERSAL |
SEW | 威卡WIKA | 施克SICK | 赫斯曼 |
倫茨Lenze | 隆堡LUMBERG | 諾德NORD | 惠朋VIPA |
菲尼克斯電氣 | 萬可(WAGO) | 皮爾磁(Pilz) | 控創(Kontron) |
編后: |
德國在成為工業化國家之前,是一個十分落后的農業國。在它發展之初,并沒有直接復制英國的發展道路,即先發展輕工業--〉然后發展重工業,而是直接發展重工業。它意識到發展工業的基礎薄弱,特別是人力資源基礎。于是在19世紀初,派出了大量的科學家和留學生到英國學習,掌握英國先進的技術。 隨著1840-50年代鐵路網的修建和魯爾地區發現巨大礦藏,德國開始了工業化大躍進。鐵路的修建帶動了鋼鐵工業、煤礦工業與機械工業的整體快速發展。通過以采礦業為龍頭的重工業帶動下,充分利用重工業發展的優勢,各產業部門迅速地趕上并超過了英國和法國等最早起步的工業國家。在這一時期,德國的電氣工業和化學工業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雖然這兩個行業的工人總數并不是很多,但由于其擁有的先進技術和進一步發展的潛力,使其的重要性遠遠超過了它們在工業中所占的比例。 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德國的鋼鐵產量,煤礦產量都居世界前列,建立了一支世界上最龐大的商業貿易艦隊,并成為世界最大的機器輸出國之一,世界頭號化工強國。 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以后,德國的經濟遭到嚴重破壞。1948年,西德實行了一次重大的經濟改革,即廢除以行政控制為特征的中央統制經濟,實行社會市場經濟。并借助于美國的“馬歇爾計劃”,加快恢復國民經濟。1950年,聯邦德國的工業生產已超過了戰前1936年同一地區的水平,農業生產超過戰前水平的2%。國民生產總值先后于1959年和1960年超過法國和英國,在本世紀中第三次躍為資本主義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只是到1968年被日本趕上,才退居第三位。1962年趕上英國,成為僅次于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第二貿易大國。從聯邦德國1949年建立直到1974年爆發經濟危機從此陷入嚴重滯脹為止,聯邦德國經濟持續了25年的高速增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