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產學研合作模式開辟技術成果轉化新途徑
2007-12-18 11:14 來源:中國自動化學會專家咨詢工作委員會
由中國農科院飼料研究所發起,7家北京高科技飼料企業響應并自發成立的“7+1”技術轉移聯合體,以科技為紐帶,通過優勢互補、資源共享,探索出科研和生產相結合的有效模式,搭建了科技開發與成果轉化的廣闊平臺,為高科技飼料企業的加速發展尋找新路子和新理念。
聯合以科技為紐帶
2003年10月31日,由北京大北農集團董事長邵根伙、北京資源集團總裁劉鈞貽、北京德佳牧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范學斌等7位企業家共同倡導的“7+1”技術轉移聯合體正式成立。通過近3年的運作,“7+1”聯合體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績。特別是從2004年起,在北京市科委的支持下,該模式得以進一步完善,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了一條從理論到實踐都比較成熟的發展思路。
目前,“7+1”技術轉移聯合體成員的數量由最初的8家增長到14家,作為龍頭的“7+1”技術轉移聯合體把飼料行業上下游產業鏈串聯起來,集聚了400多個企業和飼料科研單位,成為企業與科研院所之間的一座橋梁。
科技成果轉化加速
中國農科院飼料研究所自1991年建所到2003年的十幾年間,總共轉化了2項科技成果,轉化收入300萬元。而“7+1”技術轉移聯合體成立后的第二年即轉化項目3項,與企業開展技術合作9項,2004年收入達477萬元;2005年轉化項目3項,與企業開展技術合作13項,該年收入達805萬元;2006年,聯合體模式的推動效果更為顯著,已許可使用技術5次,科技研發收入大幅度提高,從市場上獲得的資金也成為中國農科院飼料所運轉的主要資金來源。
3年來,中國農科院飼料所通過該聯合體的技術轉移網絡在北京、浙江、四川、山東、福建等地轉化了無公害雞蛋、雞肉生產技術、植酸酶生產技術、木聚糖酶生產技術等項目,為食品安全源頭控制提供了保障。實踐證明,科研機構聯合大型企業建立技術轉移聯合體的模式促進了產學研相結合,有效發揮了高端輻射的技術轉移功能。
聯合構建發展平臺
“7+1”聯合體成員單位通過聯合實現了優勢互補、資源共享,聯合對技術進行集成創新、二次開發、中試、產業化、商品化,并采取聯合采購、聯合參展、聯合培訓等方法,大幅度降低了成員企業的研發成本和經營成本。相對于聯合前,“7+1”技術轉移聯合體成員企業成長速度平均每年加快10%-20%,利潤提高2%-5%。
同時,該聯合體通過聯合構建發展平臺,打造科技和規模概念,確立成員企業在行業中的主體地位,使成員企業在保持自身個性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共性優勢,形成產業鏈以推動整個行業的發展。聯合體為企業家們搭建了一個增進了解、交流合作、整合資源、共同發展的平臺,品牌的影響力和知名度也得以進一步提高。
創新成果轉化模式
“7+1”聯合體創造了科技成果轉化的全新模式,使技術實現了調研、立項、研發、中試、規模化生產、產品上市推廣的一體化運作,大大減少了企業創新成本,提高了成果轉化效率。
中國農科院飼料所所長蔡輝益說,“7+1技術轉移聯合體是一種全新的成果轉化模式。這種模式的創新之處在于技術轉移的一體化,即以聯合體為基礎,建立起飼料行業上、中、下游企業共同組成的技術轉移網絡,是一種以企業為主體,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創新機制”。
作者:趙信一
來源: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