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應對挑戰構建可持續能源體系
2007-12-17 15:39 來源:中國自動化學會專家咨詢工作委員會
近日,國際科學院委員會(IAC)《未來之路:向可持續能源邁進》研究報告、中國科學院(CAS)《應對挑戰--構建可持續能源體系》研究報告同時發布。10月22日下午,中國科學院在北京舉行“國際科學院委員會、中國科學院可持續能源論壇--IAC、CAS能源研究報告座談會”。國家相關部委領導、國內能源領域專家、國內外著名能源企業約50余人出席了座談會。
IAC能源報告專家組成員嚴陸光院士介紹了IAC能源報告主要內容和觀點,中國科學院學部咨詢評議工作委員會主任趙忠賢院士介紹了CAS能源報告主要內容和觀點。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原所長周大地教授、清華大學倪維斗院士等專家就我國能源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問題,明晰科技創新在保證能源可持續供給中的基礎和關鍵作用,進一步動員和組織國內科技力量,支撐我國能源可持續發展體系建設開展科技創新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會議由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李靜海主持,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國際科學院委員會共同主席路甬祥發表了講話。
據了解,國際科學院委員會成立于2000年5月,是世界各國科學院之間交流與合作的組織、協調機構。現IAC委員會主席由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和美國科學院前院長布魯斯8226;艾伯茨共同擔任。IAC的宗旨是動員和組織全世界優秀的科學群體,就全球和區域最關心的經濟全球化、減少貧困、戰勝饑餓與疾病以及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等向聯合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有關國家政府提供科學咨詢和建議。2005年1月,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召開的第五次IAC理事會上,IAC決定啟動“未來之路:向可持續能源邁進”研究課題,由各成員國派專家參加,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國際科學院委員會能源研究專家組組長朱棣文教授和巴西前科技部長哥登伯格任專家委員會主席。經過兩年半的工作,研究報告終于問世。該報告從能源效率、能源供應、政策與科技所發揮的作用等方面著手,深入分析了在向能源可持續利用過渡中有可能發揮重要作用的技術和資源方面的各種不同選擇方案,以及應對當前挑戰需要采取的一些政策措施及需要考慮的研發重點。
報告經深入研究得出如下九個結論,并分別就其向有關政府、企業和非政府組織提出針對性的政策和行動建議:(1)滿足地球上最貧困人口的基本能源需求是一項道義責任和社會責任,這個責任的履行能夠、而且必須與可持續發展目標結合起來。(2)必須做出協同努力,來提高能源效率,降低世界經濟的碳強度。(3)從化石燃料、尤其是煤炭中捕獲并封存碳的技術,可在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低成本、高效益管理中扮演一個重要角色。(4)對石油和天然氣供應的競爭在今后幾十年里有可能成為很多國家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及經濟脆弱性增加的一個原因。(5)作為一種低碳資源,核能可繼續為世界未來能源供應做出重要貢獻,但前提是人們在資本成本、安全性和核武器擴散等方面所擔心的主要問題能夠得到解決。(6)很多不同形式的可再生能源,可以為技術進步和創新提供巨大的機會。(7)生物燃料對于同時解決氣候變化及能源安全問題來說非常有希望。(8)低成本、高效益的能量存儲技術、新能量載體和改進的輸送基礎設施的發展,可能會大大降低成本,擴大各種不同的能源供應方案所做的貢獻。(9)科技界與廣大公眾一起,在推進可持續性能源方案方面能扮演關鍵角色。
中國科學院組織國內能源、環境、氣候、科技政策等方面的專家,在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研究成果和學部咨詢項目基礎上完成了《應對挑戰--構建可持續能源體系》的研究報告。報告認為,逐步減少并清潔使用化石能源已成為全人類的共識。人類社會需要發展,只有發展才有能力應對挑戰。然而,由于各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差異和資源分布的不均,多數國家在短期內仍無法擺脫對化石能源的依賴。如何在過渡時期既保障能源供應,又保護生態與環境并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成為全人類面臨的挑戰。逐步實現從化石能源為主向可持續能源過渡是應對挑戰的必由之路。
報告認為,發達國家在節能減排和CO2控制問題上應當承擔應有的和與其能力相稱的責任,并應將其所掌握的先進能源技術更加迅速地向全球擴散和傳播。發展中國家也應該根據自身承受能力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吸取其他國家發展初期的經驗和教訓,逐步建立能夠有效保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可持續能源體系,為應對環境問題和氣候變化,努力作出積極的貢獻。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和地區,經濟承受能力存在巨大差異。根據各國經濟與技術水平、累積排放量和發展需求分擔義務和責任的原則,并采取多層次、多元化、分階段的途徑,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只有責任和權利、措施與能力對應,才能實現公平,達成共識,也才能共同行動,并逐步實現公平和共同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報告認為,2050年中國能源發展的戰略目標應當更加前瞻,以確保由化石能源為主向可持續能源為主過渡的目標平穩實現:化石能源消耗總量與2005年相比增加不超過50%;單位GDP能耗屆時相當于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發展水電和核電,使之占發電總量的20%以上;大力開發非水可再生能源,力爭使其占一次能源總量的25%左右。實現上述目標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必須立即著手構建可持續能源體系:繼續發揮煤清潔利用的重要作用;開源節流,保障石油與天然氣供應;充分發展水電與安全、可靠、先進的核電;大規模發展非水力可再生能源;大力支持未來新型能源利用技術的研發。
在深入分析中國存在問題和已采取治理措施的基礎上,報告提出,應對能源問題和氣候變化的挑戰,必須全國乃至全球協調行動,整合全社會資源和全人類的智慧,應將能源和應對全球變化研究作為全人類的公益事業。為此,建議設立能源基金,重點氣候變化及主動有效的應對措施、CO2捕集和封存的先進適用技術及其產業化、可再生能源和節能技術及其產業化、新一代核能技術和核資源應用研究、碳收支平衡及科學的排放統計研究、新能源和新技術研發等方面啟動國家行動計劃并推動國際合作。
在政策和市場引導方面,報告建議,要改革現行的標煤或標油的籠統統計方法,根據能源資源的稀缺程度和溫室氣體及污染物排放強度,建立新的統計指標和評估標準,將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分列統計;建立能夠更合理地體現環境成本和資源稀缺程度的能源價格體系,同時通過稅收優惠和政府補貼鼓勵清潔能源的發展,促進可持續能源體系的建立;加強可持續發展的科學和技術問題研究,引導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生活模式;與國際科技界合作,積極鼓勵和促進相關技術轉移、轉讓和轉化政策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加大傳播力度,注重教育和引導,采取有效措施,使節約資源及能源和保護環境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新聞來源:中國科學院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