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十一五”環保工作的行動綱領
2007-11-29 10:56 來源:互聯網
11月22日,國務院發布了《國家環境保護“十一五”規劃》,這是我國環保工作中的一件大事。在新形勢下,如何全面認識規劃的重大意義、實質和內涵,如何深入學習貫徹規劃,加快推進歷史性轉變,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日前,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周建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記者:日前,國務院以國發文件形式正式發布了《國家環境保護“十一五”規劃》,作為總局分管規劃財務工作的領導,您對此有怎樣的感受和認識?
周建:2007年11月22日,國務院正式發布了《國家環境保護“十一五”規劃》(國發[2007]號,以下簡稱《規劃》),這是國務院第一次以國發形式印發專項規劃,在我國環境保護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這是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堅持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指導我國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的一份綱領性文件,明確了“十一五”期間我國環保事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奮斗目標、主要任務和重大舉措,描繪了我國在新世紀第二個五年環保事業發展的宏偉藍圖,是動員環保系統廣大干部職工加快實現歷史性轉變的行動綱領。深刻學習領會《規劃》精神,準確把握其內涵和實質,認真落實《規劃》提出的目標和各項任務,是今后5~15年環保工作的中心任務。
記者:如您所說,實施《規劃》是我國環境保護工作中的一件大事,必將對推進環保系統加快實現歷史性轉變發揮重要作用,請您具體談一談實施《規劃》有哪些重大意義?
周建:實施《規劃》,對于進一步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新時期環保工作的部署,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切實解決危害群眾健康和影響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突出環境問題,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對于廣泛調動全社會的力量,加快推進環保事業發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必將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第一,實施《規劃》,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科學發展觀理論基礎深厚、思想內涵豐富、內在邏輯嚴密、理論框架清晰,已經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科學發展觀為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指明了發展道路、發展模式和發展戰略,對發展的實踐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響,是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全面發展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方針。科學發展觀強調要著力把握發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破解發展難題,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努力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規劃》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目的、內涵和要求在環保工作上最重要、最集中的體現。首先,在《規劃》的重點領域和主要任務中提出,圍繞實現“十一五”規劃確定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目標,把污染防治作為重中之重,促進改善城市空氣環境質量、重點防治土壤污染,著力解決危害人民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是以人為本在環保領域的集中體現;其次,將保障城鄉群眾飲水安全作為首要任務,有利于“五個統籌”,將促進全面、協調發展;第三,明確提出堅持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把環境保護擺上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有利于可持續發展。
第二,實施《規劃》,是維護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人與自然和諧是和諧社會的主要特征之一。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各種社會矛盾就開始集中顯現。近年來,我國跨行政區的水污染糾紛時有發生,甚至接連出現群體性環境事件,環境問題的投訴以每年30%的速度上升,環境問題已經嚴重影響社會和諧。生態環境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廣大群眾對環境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我們必須以改善環境取信于民,以環境公平促進社會有序,以環境文化推動文明進步,以生態平衡推進社會和諧。《規劃》站在中華民族長遠發展的戰略高度,要求著力解決危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體現了以污染治理化解環境壓力、以保護環境優化經濟增長、以環境友好促進社會和諧的總體思路,充分表明了黨和國家堅持把保護環境這件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大事抓緊抓好、做實做細,更好地代表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滿足人民群眾追求環境安全的政治意愿。人民群眾是環境保護的受惠者,只要我們緊緊依靠人民,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就一定能夠形成一個社會和諧人人有責、和諧社會人人共享的生動局面。
[page_break]
第三,實施《規劃》,是實現我國新階段發展目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迫切需要。十七大報告提出“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這一新目標特別鼓舞人心,在十五大、十六大所勾畫的藍圖的基礎上,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提出了新的要求:增強發展協調性,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擴大社會主義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權益和社會公平正義;加強文化建設,明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等,為今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指明了方向。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不懈努力,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經濟社會發展已經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但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改變,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著兩大基本矛盾:一個是社會生產力發展與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還將長期存在;另一個是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人口增長與資源環境約束的矛盾,這個矛盾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推進,還會更加突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僅包括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還包括生態環境建設,使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強環境保護,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應有之義。“十一五”期間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加強環境保護、改善環境質量的重要時期。《規劃》明確提出,我們決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邊污染邊治理”的老路了,必須徹底改變以犧牲環境換取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堅持以環境優化經濟增長,提高經濟發展質量,這既是落實環境優先的重要措施,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
第四,實施《規劃》,是動員全社會參與環境保護工作、建設生態文明的有效途徑。黨的十七大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明確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與十六大相比,建設生態文明的新要求,使得我們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容更加全面。把生態文明納入到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之中,顯示出中國共產黨人對歷史負責的態度,反映出我們黨不只是想著創造當代的政績,還要為中華民族的子孫后代著想。同時,這也對環境保護的目標、奮斗方向和主要措施等進行了新的重要部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國的基本國情是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生態環境承載力弱。
一些重要資源的人均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資源環境已經成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因此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對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規劃》總結過去、把握當前、運籌未來,總結了“十五”環保工作的進展,又對當前嚴峻的環境形勢和存在的突出問題進行了深刻剖析,更對未來5~15年環保事業發展的宏偉藍圖進行了規劃和部署,把生態文明與現代工業文明有機結合起來,力爭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開創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發展道路,為人民群眾創造清潔、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環境,為子孫后代留下藍天綠地、碧水青山。
記者:《規劃》與以前的規劃相比有哪些鮮明的特點?其內涵和實質是什么?
周建:《規劃》內容豐富,內涵深刻,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國務院關于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和第六次全國環保大會總體部署的具體化、明晰化和工作化,對于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扎實做好“十一五”環保工作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規劃》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強調加快實現歷史性轉變,將全面推進重點突破的總體思路貫穿始終,突出讓不堪重負的江河湖海休養生息,并將這些思想貫徹落實到《規劃》的各個部分,圍繞實現“十一五”規劃確定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目標,提出了8個重點領域和36項主要任務,努力實施10項環保重點工程,落實8項保障措施,實現《規劃》目標。
《規劃》有4個特點:一是簡化了指標,既突出了兩項約束性指標,又兼顧了其他污染物的控制和環境質量指標;二是突出了重點,在明確八大主要任務的同時,將主要污染物減排作為核心目標,將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特別是飲用水源保護擺上了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三是明確了資金渠道,既突出了與污染減排密切相關的四大工程,又兼顧了關系規劃完成的其他工程,特別是首次強化了環境監管能力建設;四是增加了氣候變化的內容,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對待全球環境保護,彰顯了一個負責任國家、負責任政府的國際形象。
《規劃》的內涵和實質可以概括為:堅定一個指導思想,把握一個工作思路,明確一個規劃目標,突出一個能力建設,關注一個新的領域。
《規劃》是經濟社會規劃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抓住了規劃這個“牛鼻子”,就能夠統籌各方面的環保工作,從而有利于落實各項環保任務,安排環保工程建設,完善環保政策措施,提高環保工作的整體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