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2025年上半年看工業互聯網產業:技術融合與全球化成關鍵驅動力
2025-08-27 11:14 來源:飛象網
在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當下,工業互聯網已然成為傳統工業與數字化技術深度融合的關鍵紐帶,是推動產業升級與經濟增長的核心力量。截至目前,多家工業互聯網企業也相繼發布了2025年上半年財報,我們也試圖結合相關企業一季度二季度的財報信息,揭示行業發展態勢與未來走向。
通過已知的信息可以看到,2025年上半年,工業互聯網行業在技術迭代、政策支持與全球化布局的推動下,展現出強大的韌性與創新活力。盡管傳統領域面臨調整壓力,但頭部企業通過生態擴張、技術突破和全球化戰略,正引領行業向智能化、服務化方向轉型升級。
技術融合與全球化成關鍵驅動力
2025年上半年,工業互聯網與人工智能、5G-A等技術的融合進入深水區。中國信通院數據顯示,全國已建成1.85萬個“5G+工業互聯網”項目,在港口、礦山等領域實現規模化應用,技術成熟度領先全球2-3年。當下,工業互聯網行業整體呈現“傳統領域承壓與新興賽道爆發并存,技術驅動價值重構”的特征。
以徐工機械(000425)為例,作為傳統制造企業數字化轉型標桿,其2025年一季度財報顯示,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68.15億元,同比增長10.92%,凈利潤20.22億元,同比增幅達26.37%。這一增長主要得益于其海外市場收入占比提升,以及礦業機械、農業機械等新興業務的快速擴張。此外,從2021年開始,徐工機械出海的節奏明顯加速,或將成為徐工機械業績增長的最大驅動力。
值得一提的是,徐工漢云作為徐工集團旗下的工業互聯網平臺,依托徐工在工程機械領域的深厚底蘊和產業優勢,徐工漢云在工業互聯網領域迅速崛起。雖然目前并沒有2025年年中財報具體數據,但從其發展態勢來看,徐工漢云致力于打造“平臺 + 應用”的工業互聯網生態體系,也正在成為行業發展的佼佼者。
一方面,徐工漢云不斷完善平臺功能,提升平臺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實現對徐工集團內部設備的全面連接和管理,優化生產流程,提高集團整體運營效率;另一方面,徐工漢云積極拓展外部市場,將自身的工業互聯網解決方案向其他行業延伸。在技術創新方面,徐工漢云加大研發投入,在工業大數據、人工智能、邊緣計算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并將這些技術應用于實際業務中,為客戶提供更加智能化、個性化的服務。
卡奧斯(海爾卡奧斯)目前也未直接披露財務數據,但其戰略動向已釋放出重要信號。2025年6月,海爾集團以25億元戰略入股工業機器人龍頭新時達(002527),旨在補強卡奧斯工業互聯網平臺的硬件能力,形成“軟件集成+硬件執行”的全棧式解決方案。此舉不僅強化了卡奧斯在智慧工廠、數字基建等領域的競爭力,更標志著其從家電生態向工業生態的實質性跨越。目前,卡奧斯已賦能15個行業、16萬家企業,覆蓋200余個應用場景,其工業互聯網平臺的全球化布局正成為新的增長極。
工業富聯(601138)作為高端智能制造及工業互聯網解決方案服務商,在2025年上半年的業績表現也很優秀。根據其8月10日發布的2025年半年度報告顯示,受益于AI相關業務強勢增長,實現營收3607.6億元,同比增長35.6%,歸母凈利潤121.1億元,同比增長38.6%,均創同期歷史新高。其中,第二季度單季營收首次超過2000億元達2003.4億元,同比增長35.9%;凈利潤為68.8億元,同比增長51.1%,也均創下同期歷史新高。
云計算業務方面,全球多家大型云服務商對AI基礎設施建設資本開支延續擴張趨勢,AI算力投入持續火熱。工業富聯第二季度整體服務器營收增長超50%,云服務商服務器營收同比增長超150%,AI服務器營收同比增長超60%。業界關注的GB200系列產品實現量產爬坡,良率持續改善,出貨量逐季攀升。目前,公司正協同客戶推進下一代產品的設計研發,在產業鏈覆蓋廣度與交付能力方面繼續保持行業領先地位。
下一步行業將呈現三大發展趨勢
國家層面出臺《“5G+工業互聯網”512工程升級版實施方案》《制造業企業數字化轉型實施指南》等政策,推動工業互聯網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地方政府如上海、江蘇、浙江等也通過專項方案(如上海“模塑申城”計劃)加速人工智能與工業互聯網的協同創新。
此外,工信部等八部門出臺的《機械工業數字化實施方案》、《2025年護航新型工業化網絡安全專項行動方案》等文件,政策紅利與技術創新的疊加效應,使得工業互聯網產業增加值預計在2025年達到5.31萬億元,占GDP比重提升至3.9%。
盡管前景廣闊,行業仍面臨多重挑戰。首先是人才短缺問題。其次,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壓力加劇,針對工業企業的勒索軟件攻擊同比增長40%,企業需在技術投入(如加密算法、權限管理)與合規成本間找到平衡。
展望下半年,行業將呈現三大趨勢:一是全球化競爭加劇,不少企業的海外訂單占比預計將繼續增長;二是AI與工業互聯網的融合向縱深發展,具身智能、數字孿生等技術將催生新的商業模式;三是行業整合持續,預計全年并購金額將突破50億元,中小企業生存空間進一步壓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