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復工支撐3月工業數據反彈 “世界工廠”面臨需求挑戰
2020-04-21 14:59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夏旭田,繳翼飛,何中夫
“高技術制造業的恢復是3月的一大亮點,盡管1-2月降幅明顯,但3月的高技術制造業實現了8.9%的增長。同時,去年大幅下滑的工業機器人在3月份也出現大幅反彈。”
將數百噸的機械產品搬到網上直播,使得中聯重科成為近日直播帶貨圈的“新晉網紅”。
這家公司的銷售人員晉先生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復工以來,該公司開始通過直播銷售各類工程機械,在過去的一個月中其銷售成果喜人,在基建發力帶動下,近日,工程機械行業不少產品開始集體漲價。
復工加速支撐了3月工業數據的回升。4月17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3月份,中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1.1%,相較1-2月份降幅大幅收窄12.4個百分點,環比更是增長了32.13%。
受訪專家普遍認為,3月工業的大幅回升在預期范圍之內,由于2月疫情期間工業開工率不足,大量排產被積壓,3月復工復產快速推進,人員流動、物流運輸等問題有所緩解,工業企業紛紛開始追趕此前的進度。作為逆周期調控的抓手,各地基建有所加速,與此相關的鋼鐵、有色、平板玻璃等生產明顯提速。
值得注意的是,一季度全國工業產能利用率為67.3%,比上年同期下降8.6個百分點,仍處于多年來的低點。分析指出,當前需要高度關注需求不足以及由此帶來的復工未達產問題。
中聯重科生產車間。復工加速支撐了3月
復工加速,挖掘機漲價
在4月17日的國新辦發布會上,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新聞發言人毛盛勇介紹,去年3月的規上工業增速為8.5%,是一年中增速最高的月份,而今年3月的規上產出水平基本恢復到去年同期水平,說明工業生產恢復效果非常明顯。
他指出,3月份41個行業中,90%的行業增加值都比1-2月份加快;統計的600多種主要工業產品中,約有40%的工業產品產量同比實現正增長。
中國社科院工經所市場與投資副主任江飛濤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季節上看,3月往往都是工業生產的一個高點,而今年明顯回升的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復工復產加快帶來的“趕進度”效應。
工信部數據顯示,4月14日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平均開工率已達99%,人員復崗率達到94%,本月中小企業復工復產情況較3月下旬也出現了大幅提升。江飛濤表示,從三大門類上看,制造業是支撐3月數據回升的主要原因。
工信部賽迪研究院工業經濟所工程師張亞麗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2月也在推動復工復產,但產業鏈上下存在堵點,只能優先推動重點行業與關鍵環節的復產,而3月實現了全產業鏈的生產恢復。”
在她看來,高技術制造業的恢復是3月的一大亮點,盡管1-2月降幅明顯,但3月的高技術制造業實現了8.9%的增長。同時,去年大幅下滑的工業機器人在3月份也出現大幅反彈,3月中生產工業機器人17241臺/套,同比增長了12.9%。
張亞麗認為,這一方面是因為疫情期間部分員工無法到崗,使得勞動密集型企業加快了機器換人的步伐;另一方面,本次疫情或將倒逼工業企業加快轉型升級,擁抱信息化與數字化轉型。
3月份,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長了9.9%,自動售貨機、售票機,電子元件,集成電路,城市軌道車輛,太陽能電池產量分別增長35.3%、16.2%、16.0%、13.1%和3.4%。
此外,當月天然氣、無紡布、化學藥品原藥、原油、十種有色金屬、乙烯和粗鋼產量分別增長9.1%、6.1%、4.5%、2.4%、2.1%、1.3% 和1.2%。
江飛濤認為,3月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與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生產加速,平板玻璃、生鐵等產量也明顯反彈,或許意味著各地的基建投資正在加碼。
中聯重科的銷售也印證了這一點,晉先生介紹,“3月19日,高空作業機械一小時的直播就成交了1700多臺產品,銷售額超過1億,第二天的混凝土攪拌車不到40分鐘的直播也獲得2000臺的訂單。”
他表示,疫情過后,基建市場需求將會集中爆發。近日出現的一個重要信號是,不少工程機械產品紛紛開始漲價。
近日,三一重工、中聯重科、徐工、柳工等多家工程機械企業開始對產品提價,漲價的范圍包括泵車、挖掘機、起重機等多種產品:4月2日,中聯重科泵車全面上調價格5%和10%不等;4月9日,三一重工泵車價格也全面上調5%-10%;4月11日,三一重工小挖提價10%、中大挖提價5%;柳工在近日宣布對裝載機提價3000元-10000元,汽車起重機和挖掘機提價5%-10%;山河智能也宣布對其全系列挖掘機提價5%-10%。
江飛濤認為,工程機械漲價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疫情期間,其生產與零部件供應成本有所上升,而更重要的原因則是各地基建工程開工率明顯上升,市場需求回暖。
產能利用率仍處近年低點
值得注意的是,統計局數據顯示,一季度,全國工業產能利用率為67.3%,比上年同期下降8.6個百分點,處于多年來的低點。
其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產能利用率為65.0%,食品制造業為61.4%,紡織業為67.2%,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為69.5%,非金屬礦物制品業為58.0%,而汽車制造業更是只有56.9%。
江飛濤指出,去年的工業產能利用率一直穩定保持在76%左右,一季度出現大幅回落主要是疫情沖擊下,工業生產與需求都需要一個復蘇的過程。在他看來,生產端的復產復工已不成問題,當前需要高度關注需求側的不足,以及由此帶來的復工未達產現象。
他表示,二季度面臨最大的挑戰就是需求問題,如果需求持續萎縮,3月工業強勢復蘇的這種趨勢將很難延續。最明顯的就是汽車行業。在連續下滑近兩年之后,3月中國汽車制造業增加值再度下降22.4%,當月中國生產汽車146.1萬輛,下降43.0%,其中,新能源汽車6.4萬輛,下降43.9%。
江飛濤指出,盡管近期中國在汽車購置稅、新能源汽車補貼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提振車市的政策,但政策落地尚需時間,其實際提振效果也仍待觀察。
張亞麗指出,汽車生產不僅面臨著下游消費需求的收縮,其上游的供應鏈也面臨著疫情的沖擊。“當前海外疫情仍在蔓延,不少工廠停工,這對全球供應鏈產生了嚴重沖擊,中國汽車、電子、高端裝備等產業鏈全球布局的行業都面臨著供應鏈上的制約。”
工信部賽迪智庫規劃所工業投資研究室副主任李楊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近日博世、米其林等國際大型供應商紛紛關閉了部分歐美地區工廠,這使中國車企面臨斷供的風險,而電子、高端裝備等產業鏈全球化布局的行業都面臨著類似的挑戰。
李楊指出,目前歐美國家疫情正處于爆發期,大量工廠停工,消費停滯,預計今年中國產品在這些市場將遭遇明顯的需求萎縮,這將為中國制造帶來很大的外部壓力。
需要注意的是,這種壓力尚未完全傳導到工業生產上來,3月工業企業實現出口交貨值10307億元,同比名義增速大幅反彈至3.1%。受此提振,一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出口交貨值24082億元,同比下降10.3%,降幅比1-2月份收窄8.8個百分點。
張亞麗表示,受海外疫情的影響,部分外向型工業的訂單明顯下滑,但下游需求向生產的傳導尚需1-2個月的時間,預計4月之后,這一壓力將逐步體現在工業生產上來。
毛盛勇指出,中國生產能力強大,產業配套與產業鏈完善,這一能力與優勢不僅沒有受到疫情沖擊,而且在疫情中得到進一步鞏固,“盡管速度下來了,但是整個產業體系并沒有受到破壞,中國的工業生產能力是充裕的,一旦經濟恢復,產能就能逐步釋放出來。”